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及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22-09-18 12:09:34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对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地理位置、心理基础、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中西方体文化虽有在着差异,但同时也具有相同因素,求同有异相互融合是中西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体育文化,世界上影响最大,差异最明显的是中西方体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体育文化也呈现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1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1.1地理位置的差异

中国古文明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大陆,被太平洋、热带雨林、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天然屏障,只有北面的古代游牧部落常常威胁中原地区,但由于中原经济文化处于优势,中国的古文明发展始终没有被打断。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给中国人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多顺从少抗争、多保守少创造;重人性、讲人治;强调贵贱、等级制度的民族性特征。

西方文化产生于欧洲,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东南是黑海、里海,北临波罗的海、北冰洋,东部以乌拉尔山脉与亚洲相接。欧洲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港湾,适于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欧洲土地面积狭小,平原少、山地丘陵多,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业,只好向大海求生存,进行海外冒险掠夺。这就铸造了西方的进取精神和主体意识。

受西方地理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民族的个性特征呈现出与东方民族截然不同的特点,它重视个体的力量,强调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和宣扬,对外来世界存在天生的征服与探索欲望,对不断突破人类自我未知的极限有着不可思议的向往与追求。

1.2心理基础的不同

原始农业在中国是以女性为主的原始采集生活过渡而来。他们靠天吃饭,越是古代越是这样。因此,中华民族多感恩、依附心理。“中国古文明是本地区居民创造的。古文明建立发展的基础是农业。”〔1〕中华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强调人应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多以个体的、娱乐性的、技艺性的、表演性的项目为主,如投壶、戏球、礼射等,而对抗性强、竞争性强、身体接触较多的运动项目,在中国开展很少,也难以流行。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这种形态的竞技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缺乏竞争性和开放性,反映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符合中国古代哲学意识的内倾性,与东方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相同步。

在古希腊代表的西方,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而不是直接依赖于自然。长期狩猎为主的游牧生活使希腊男性充满了勇武刚强,尊重个人的文明。他们认为战胜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强调超越自然、超越极限,其体育中表现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色彩。我们从古代西方比较盛行的单程赛跑、角力、拳击、赛车、赛马等竞技活动中就会感觉到西方体育的外向型性格的气息。西方大多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这些方面分别形成了中国人“内向情感型”和西方人“外向情感型”的民族性格和心理基础。

1.3信仰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先祖们一直崇拜图腾神,认为图腾是氏族人的祖先,人伦准则也以血缘关系辨亲疏,识远近。后来中国的体育文化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儒家思想的学说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儒家思想提倡 “仁”、“义”、“礼”、“智”、“信”, 强调 “礼”的规范, 把以竞技为主的体育也限制在礼的范围内, 这对后来的体育影响很大, 限制了体育思想的发展。后来程朱理学把儒家中的“仁”、“礼”学说进一步发展衍变成为“明人伦”的思想,而一直发展的养生活动中,医家与道家结合,道家与佛家融会,使养生思想与术士方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神秘莫测。正是因为中国伦理文化的日渐成熟,礼仪禁忌的越来越多,人们才愈加不敢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象朝着内敛、文弱一面发展。

古希腊在图腾崇拜以后,创造了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克诸神,他们重视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他们的关系不是从属的,而是平等的。他们视人为神圣,视人世为人生的娱乐场、竞技场。西方价值观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主宰”,人与自然界处于对立和斗争的状态。他们将自然界作为人的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主张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重视人对自然的支配和抗争。在体育运动中强调勇敢、顽强、拼搏和向上的精神。

1.4文化的差别

中国体育文化在汉代初步形成一种崇尚阳刚之美、大气磅薄的英雄主义精神,并在唐代得以发扬光大。但是随着专制统治的不断加深,与之配套的意识形态不断加强对人们的禁锢,使人们追求内在的修炼,以及身体与自然的气息沟通,不重竞技重欣赏,再加上传统儒、道、佛三家的中庸、和谐、平心等哲学理念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出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另外,雅、俗文化的长期分流,文人士大夫尚雅轻俗绝不与民间艺人合作,结果民间技艺只能口传身授,宫廷或官府的体育多数由皇帝钦定,因为环境氛围的严肃和上层社会保守观念的限制,也不可能形成多种技艺高度融合的体育形式〔2〕。因此中国一直未能产生广泛、普遍的形体审美观念,没有对身体形象的深入追求,因而中国历史上也就没有奥林匹克那样的推崇个性、以民为尊的竞技角逐,更没有出现浸泡着“平等”和“竞争”这一核心思想的体育观。

古希腊主流文化是一种身体化的文化,追求身体的“力”与“美”,身体锻炼注重体育竞技运动。古希腊、斯巴达、罗马对儿童自小就进行身体和军事训练,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追求体育竞技的价值。西方传统体育主要着眼于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的提高,追求肌肉、骨骼、韧带等的外观强大及功能提高,参加赛跑、体操、标枪、拳击等极具竞争性的项目。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竞争精神, 勇于冒险的性格, 崇尚精英至上、骑士精神。在竞争中求生存, 在竞争中求提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竞争机制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项目设置理念上也体现出速度、高度、远度和重量等物理特征和追求个性极限潜能,充分展现的是生命的运动能力, 挑战生理极限的思维方式〔3〕。

2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来已久,据考古发现,殷商甲骨文就有来自外国的龟甲,从两汉开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汉唐盛世,使中华文化不断充实新鲜活泼、丰富多彩的有益营养。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52年,齐国都城临淄曾开展盛大体育运动会,项目有蹴鞠、射箭、武术技击、角力、击剑、投石、超距、围棋等,其声势极为壮观,不亚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4〕公元600年,隋杨帝在丝绸之路的古都张掖举办了来自世界27国的商贸盛会,并进行了百戏、角抵、马术、乐舞等比赛。和唐代有通商交往的国家多达70余个,仅长安就居住和汇集国内外百万余人,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一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使中西文化交流掀起了新的高潮。

随着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深入,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影响、互动日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击中都向统一的方向发展。体育文化也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呈现出交会融合的发展趋势。

3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社会,人们已进入激烈的竞争时代,快节奏、高频率的生活,使个体包括未成年的学生都因此而承受巨大的压力,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和优越,如果缺乏必要的调整和足够的承受能力,仍会对人造成身心损害。西方体育方式多为对抗性的,运动本身可以调节人的精神,但过分的胜负追求不符合工作紧张之后的放松要求,尤其不适合全民健身人群中的中年人和老年人。

西方竞技体育过分地追求超越极限,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局部的发展,一时的成绩,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许多运动员虽然身强力壮,退役后却疾病缠身,还带来了滥用兴奋剂、贿赂等等,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说西方的竞技体育在健身这一方面是有缺陷的,有悖于全民健身的宗旨。

中国传统体育中很少有激烈的竞争活动和对抗性项目, 也很少提供发挥人体创造性及能动性的机会, 造成人们缺乏积极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精神, 弱化了人积极进取性格的培养。中国传统体育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封建社会传下来的、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民间活动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健身,只应是摒弃传统健身思想中落后的观念,杜绝利用封建迷信惑众的现象,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经验上升到科学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4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等,这促使人们把眼光投向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逐渐向海洋发展,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很多天然优良的港口,可以向大海深处前进。人们前进的步伐逐步增大,人们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新的内涵,这就逐步带动了人们各方面的进步。传统体育文化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需要不断增加新鲜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观念也逐渐融入中国体育文化。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奥运会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在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突破性地获得金牌32枚,其中射击4枚、跳水6枚、柔道1枚、举重5枚、游泳1枚、羽毛球3枚、乒乓球3枚、网球1枚、体操1枚、摔跤1枚、田径2枚、皮划艇1枚、跆拳道2枚、女排1枚。从中国获得的奖牌看,直接对抗性项目有4枚,隔网对抗性项目有8枚,完全不与对手接触项目有20枚。说明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下,中国体育在腾飞,竞争意识在增强,竞技能力在提高。

中国传统健身不仅进行外形肢体运动,还善于养内,典型项目是导引、气功、武术、太极拳等,它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当世界走向老年化的时代,它理应受到老年体育的青睐,在讲究健康和休闲的今天,它的体育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社会虽然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是精神颓废的生活让人们感到失望和厌倦,西方体育竞技对人体产生很大的运动损伤,使人们感到不满,西方人对东方体育中强调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很感兴趣,为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例如普拉提(Pilates)训练法就是由德国的约瑟夫?普拉提于1926年创立并推广的一种运动健身体系,它吸取了东西方文化,兼容了生理与心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融入了瑜珈、太极拳、芭蕾形体的一些理念,是针对肌肉形态、关节等外在的一种训练。

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众多学者都对中国文化寄予希望,英国罗素先生在《中国的问题》一书中曾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实践了不少世纪,如果它能够被全世界采用,它将会造福于全世界。”西方体育观念在强调战胜自我、战胜自然等体育精神、对于激励人们的斗志,积极进取方面有可取之处,对于局部系统器官有突出锻炼作用,竞技体育项目在弱化竞争性,降低难度的前提下也可用作健身运动的手段和方法。

从哲学意义上讲,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努力追求的是人类的可能性,而东方体育文化则要说明人类的必然性。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东方体育强调“适可而止”、“点到为止”,这两方面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

5结论

通过对古代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的体育文化虽然差异明显,但是互补性很强,而且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可以平衡西方体育的偏颇,西方体育文化可以改变中国体育的柔弱,具有互补作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继承、融合和发展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

〔2〕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史研究所.丝绸之路体

育文化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1-289.

〔3〕王林.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研究〔J〕.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5) .

〔4〕解维俊.足球起源地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

上一篇:我国现存城郊水环境管理改革探讨 下一篇:基于Eclipse的Scal模块实现毛管力和相渗数据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