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8 12:08:18

浅析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摘要]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能力。从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阐述地理读图能力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消除读图障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学科 读图能力 培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地图成了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识图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中学地理中的地图主要有地形图、政区图、剖面图、地理原理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漫画等。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配以描述,用活图象。

二、记图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德国六边形的轮廓、陕西省跪佣状的轮廓等。这样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三、析图

首先要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只有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只有对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只有对图例和注记的正确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能帮助学生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的顺利和正确。其次要明确任务,引导读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四、绘图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地理知识。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我要求学生画日照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的分析一定要落实到区域图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图,还要能分析图,以至能绘制气候分布简图。

五、勾画地图

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地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情况及其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通过读图勾画,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种效果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六、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很容易看出: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

总之,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一定要多看多练,打好坚实的基础,再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洪生.地理识图技巧.

[2]刘康.强化地图认知,辅助地理教学.

[3]郭瑛.浅议图文转换能力培养.

[4]培养地图读图能力.甘肃教育.

上一篇: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情感缺失探讨 下一篇:试论高校高年级学生示范性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