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简谈

时间:2022-09-18 11:52:34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简谈

摘要:新课改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其实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究性课堂的建设,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的,培养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能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以便于大家更好的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探究性 阅读 教学

一、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

著名教育学家朱作仁先生认为:“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由于初中生在阅读的时候因为年龄等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差,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引导,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要遵守阅读教学的规律,符合阅读的本质特征。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式教学为基础,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而形成的教学形式,实际上就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索、交流,寻求对文本和自我的理解,从而提高自生的素养。

2、语文探究性阅读的特征

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语文阅读探究性阅读虽然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但是,同时,又作为一种主张学生的主动探究发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因而也符合教学的一般特性。第一,问题性。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因而,问题则是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和起点;第二,过程性。探究教学注重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第三,开放性,探究教学注重知识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寻求多元化的答案。以上是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性。基于探究教学的特征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则表现为:第一,重视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阅读,充分信任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第二,重视互相合作的过程。一方面是要学生之间的合作,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另一方面则是师生合作,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第三,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体验、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语文美的认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对自我存在的超越。

二、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建议

1、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和传递者到学生探究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首先,教师需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充分了解与倾听学生的需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艺术教学,需要学生思维散发才能获取灵感,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是上好一堂课程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切记不可一言堂,用固定的模式来讲话学生对专项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要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既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

2、进一步优化探究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由于自己所处的年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也不是相同的,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更高层次的理解。

在语文阅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不错的形式。可以让3~5人分为一组,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在进行活动安排的时候,每个成员都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强调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群体优势,完成探究目标。同时,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性别与学习能力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3、教给学生寻章摘句,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发现探究性的问题

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一方面是在文章的具体表达上;另一方面体现了文章的内容,根据这两个特点,教给学生寻章摘句,进行细致的探究学习,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内容中发现探究性的问题。

例如对关键词句的探究,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探究关键词“大”、“孤烟”、“直”等,为什么王国维称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带着这种疑问去阅读,必然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再者,让学生学会对同类作品逐一进行比较,如同一个作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往往会存在着共同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更深刻全面,甚至有创造发挥性思维来理解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通过初步感知阅读,可以发现文中的闰土是不快乐的,那这种不快乐是究竟是出自何原因呢?引导学生发现三味书屋中的不快乐和其他的快乐在具体事件上有何差异,同时关注两者间共同之处,加以分析并且举出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

4、从领略其文章内涵出发,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学会诗词赏析是语文探究性教学主要内容。由于些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涵养、思考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相差甚远,中间的距离是难以逾越的,学生在阅读过程难免会理解差异,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如何贴近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能够探究到那个时代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充分理解诗词所蕴含的内容。

5、让学生能够在文章的“空白处”发掘问题,达到虚中求实的效果在很多阅读文章中,作者为了体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之美,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在文章中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有很多地方仅仅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这些地方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比如在一些记叙文中,一些用来表现人物的语言因为种种原因欲言又止,将其作为探究性问题提出,让学生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来补白,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想象力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崴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晋中学院学报》 2005 第6期

[2]焦平 配合新课改,进行阅读指导《图书馆》 2008 第3期

上一篇:学好初中数学的一些做法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