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认清“另类”猫腻

时间:2022-09-18 08:26:00

养生认清“另类”猫腻

最近,一些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健康养生类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无论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都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大有“忽悠人”的嫌疑。不信,咱们就去体会一下――

令人质疑的“健康”图书

最近,一本名为《刘太医说:病是自家生》的健康类图书热销京城。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这本书被摆在四层生活类图书区很显眼的位置,几位读者正埋头翻看,旁边不时有人向工作人员询问该书的情况。据销售人员介绍,该书不但荣登北京图书大厦热销榜第五名、生活类图书第一名,在各大网上书店的销售量也名列前茅。据了解,“刘太医系列”的作者自称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第24代承袭人,书中从“皇家养生技巧”到“祖传独特配方”,无不令人怦然心动。但作者提出的诸如“吃晚饭死得早”、“肉块能吃死人”等观点,则引来不少医学专家的质疑。

该书作者说:“常吃肉块催人老,肉汤果汁最有效。”专家认为,这完全是故弄玄虚,因为肉熬得时间久了,营养都到汤里去了,那吃肉跟喝汤有什么区别?况且,汤的营养物质远不如肉。如果长期喝肉汤而不吃肉,会导致营养不良。只要消化系统没问题,肉块完全可以吃。

“天花乱坠”的养生之道

如果说“刘太医”打的还是传统健康旗号,那最近风靡一时的台湾林光常则是靠“另类言论”发家的。一位业内人士评价林光常的说法一针见血:这些害人不浅、耸人听闻的观点,不是为了拯救健康,而是因为背后有一系列以他名义出品的产品:水都不能喝了怎么办?我这里有饮水机,可以将自来水变成比“依云”还好的矿泉水;水果都有污染了怎么办?用果蔬臭氧消毒机呀,我还有……这样,他的真正的销售目的就达到了。

更有甚者,“高科技”手段被吹得更让人“雾里看花”。去年,一种名叫“排毒基强离子排毒仪”的产品热销全国。该仪器像一个普通电动脚盆,只要注满水,加些精盐,放入双脚,盆中就会出现绿色、棕色的絮状物质,据说是从脚底排出的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一些毒素。但有人发现,往水里注入精盐后,让仪器空转,同样会出现黄色的絮状物质。向专家请教后得知,这其实是个简单的骗局:精盐溶于水后形成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这些骗钱又不治病的“养生之道”,如果说还可以去甄别的话,那么入口的假保健食品更坑人。有些产品无一不将卫生部批准的“功能免疫调节”,说成是“预防和改善各种癌症”;某些减肥食品摇身一变,一下子就拥有了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等功效的奇药。北京市工商局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6年度十大消费投诉热点”,养生保健品位居第二!

被“忽悠”人群直指老年人

家住崇文区花市小区的张大爷就是林光常的忠实“粉丝”。记者上次去他家拜访时,刚迈进他家门,张大爷就热情地招呼记者吃红薯。“这东西抗癌排名第一,年轻人就该多吃。”据他介绍,自从老伴看了林博士的节目后,就隔三岔五就到菜市场买红薯,家里几乎餐餐五谷杂粮,以前坚持喝的牛奶不喝了,鸡蛋属于动物蛋白,也不吃了。同时,老两口还特地买了林博士的成名作《无毒一身轻》详加研究。“林博士说果皮有营养,现在全家吃水果都不削皮,萝卜、土豆也是连皮吃。真是这样,我们几个月下来,人瘦了,精神也感觉好了。”然而,张大爷的儿子却对老爸老妈推崇的这一养生方法很排斥,也很无奈:“用他们说的方法来养生,什么好吃的都不能吃,吃什么都不安全,活着的乐趣都没了,甚至他们连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也不让我们给她喝牛奶,可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啊!喝了吧,老两口还要跟我拼命!那博士的理论到底是对是错啊?”

其实,像张大爷这样的老年人还算是“幸运”的了,起码没有花很多钱去买没有任何作用的保健仪器,只不过是几十元钱买了本书,以后如果发现自己不受用还可以加以改变,但那些动不动就花上千元或上万元买一堆号称能治百病的保健仪器的老年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据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1000名老人的调查显示,69%以上老人会将自己的积蓄用于购买保健品。

谨防“另类养生”

面对形形的另类养生市场,人们要擦亮自己的双眼。专家一语道破了欺骗者惯用的四大忽悠手段――

一、师出有名,无从考证。《刘太医谈养生》用的就是这一手法。这类产品往往宣称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用特别虚的东西引导消费者,让他们很难辨别,也无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考证。

二、另类理念,哗众取宠。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就属于这一类。就好像小孩子淘气,想怪叫一声,博得大家的关注,这样才有满足感,才能为其理论造势。

三、偷换概念,误导消费。一种养生理念或产品是否有效,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临床上有很多研究结论,只是一个线索,需要进一步证实,但往往会被商家利用,把伪观点掺杂在常识观点中,一起贩卖。

四、名词前卫,胡编乱造。很多商家提出个新概念,往往是为某种产品造势,几乎是指哪打哪,什么病都能治。而对老百姓来说,理念越新,诱惑越大,也越容易上当。

面对养生保健品市场上的猫腻,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提示大家需牢记――

从概念上区分。保健食品是指特定人群食用,具有机体调节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与药品有本质区别。如果某种保健品宣称能治病,那肯定是假的。

通过外包装进行辨别。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志,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标示方式为“卫食健字(****)第****号”(2003年6月前批准生产的)或“国食健字(****)第****号”(2003年10月以后批准生产的)前面的四位数代表批准年份,后面四位数代表流水号。

仔细阅读外包装与说明书。根据规定,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等内容。

对健康悖论说不。老百姓要多问商家几个为什么,包括:是否是专家提出的,对自己是否适用等。辨别养生信息的真伪关键在自己,最好的办法是系统地学点儿医学知识,提高养生的素质。

上一篇:秋季滋阴话药膳 下一篇: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