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中白日意象的特点

时间:2022-09-18 08:19:30

曹植诗歌中白日意象的特点

摘要:现阶段对曹植诗歌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女”、“少年”、“云”、“风”、“飞蓬”等这几个意象上,而对“白日”意象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重点分析了曹植诗歌中“白日”意象移情性、多义性、阶段性、继承性和影响性等特点。

关键词:曹植 白日 意象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白日”意象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美女”、“少年”、“云”、“风”、“飞蓬”等意象,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多有研究。同时,曹植诗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白日。“白日”意象本身的原型含蕴十分单一,但是一旦诗人将自身情感注入其中,在诗歌中势必会呈现出多种复杂的意蕴,这也展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曹植诗中“有‘白日’意象的诗共五篇,分别为《箜篌引》、《赠徐干》、《赠白马王彪・其四》、《侍太子坐》、《名都篇》……曹植以‘白日’入诗,不仅是诗人对曹操在世时他‘贵公子’般生活的怀念和留念的体现,更是他后期内心生活悲苦、政治失意的一种淋漓尽致的宣泄。‘白日’还表达了曹植对时光匆匆流逝中自己却功业未立的哀叹”。①本文主要探讨曹植诗歌中的“白日”意象的特点。

二、曹植诗歌中“白日”意象的特点

(一)移情性

所谓“移情”,“指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②“日”仅仅就是“太阳”的意思,而正是由于移情手法的运用,诗人将自己内心中的不同感受倾注于“白日”意象中,这也就使得曹植诗歌中的“白日”意象有了不同的含蕴。太阳光芒四射,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使人充满希望。曹植在《名都篇》中所描写的京洛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主要是歌颂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中“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虽是一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但基调仍是十分积极乐观的。散发着灼热光芒的太阳本应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印象,但是由于观察者自身的情感的消极而使得代表着勃勃生机的太阳充满了抑郁暗淡。“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赠白马王彪》)的“白日”一片惨淡,毫无生气,是由于同胞兄弟被害,路上又被迫与诸侯王分开走,曹植“思郁以纡”。诗人内心悲愤,因此看到的太阳暗淡凄凉,没有光彩,这集中抒发了曹植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并且对那些挑拨他们兄弟感情的小人大为痛斥,表达出对手足情深的任城王的深切怀念。同样,诗人的朋友徐干才华横溢却不得重用,于是曹植在《赠徐干》中用“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来表达因对朋友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思念而引发的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曹植其他诗篇中的“太阳”意象也有此意。《杂诗七首・其一》首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写的是登台时的情景,惨淡的日和高台上的“悲风”相互映衬,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苍茫之感,也比喻当时朝廷政治气氛险恶阴惨。《情诗》中“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薄薄的云层遮蔽了日光,一阵阵凉风吹起诗人的衣衫,写出了一派凄清的景色,其中寄寓着诗人压抑、忧郁的心志。既是写情,也是写景,达到了物我同一。

(二)多义性

多义性是指寓“情”于景中的“情”是多方面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作者与读者在文本当中的潜在对话,读者的接受活动被看作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③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古语。由于关照的角度和读者自身文化素养以及生活体验的不同等原因,对于同一首诗,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甚至,对于同一个意象,诗人本身就寄寓了多种复杂的感情在里面。徐干是“建安七子”之一,善诗赋,好文词,但一生坎坷不遇,贫贱可怜。《赠徐干》是曹植悯其不遇,勉其待时的劝慰之作。首句“惊风飘白日”,李善评说:“夫日丽于天,风生平地,而言飘者,夫浮景骏奔,倏焉而过,余光杳杳,似若飘然”。风惊、日飘,一方面是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另一方面也与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密切相关:正是对朋友的思念导致诗人神情恍惚而主观上产生的光景西驰的感受。一首《赠徐干》即包含着诗人悯朋友之不遇、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感慨时光流逝等多种情感寄托,同时,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也有其他的理解。有学者(韩涛)认为“这首诗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徐干出仕的,所以诗写的真挚热情,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很有分寸。”他认为首句“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则是以比喻的手法,说明东汉王朝就像惊风吹拂下的白日一样快要落山了,而曹家的天下就要建立起来了,把天下的大趋势告诉了徐干,以封建士大夫最珍重的友情来感化徐干,让他出仕,和自己一起共举大业。《侍太子坐》写于曹植竞争太子之位失败之后。曹丕当上太子,曹植心里十分压抑苦闷,但却不得不参加哥哥“清醴盈金殇,肴馔纵横陈”的游乐宴飨之事。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之下,曹植内心充满了份孤独苦闷的失落感。“这首诗表面上一派欢乐景象,其实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中‘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既指现实中大雨过后,太阳普照大地,‘白日’也喻指曹丕,形容他当上了太子后光芒四射,足以‘曜青春’”。

(三)阶段性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观其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在父亲的庇护下,曹植过着安逸舒适、风流自赏的贵公子生活,“几为太子者数矣”(《魏志》本传),并没有意识到身边激烈的明争暗斗,故“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对生活充满理想,在《薤露行》中 以“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和“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自许,并在《白马篇》中歌唱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抱负,充满着乐观明朗的感情;后期由于曹丕和曹对他的猜忌和迫害,他在曹丕父子两代皇帝的煎熬下生活了十一年,一直处于被监视、受压抑的地位,精神十分苦闷,因而诗歌的基调也向着沉重抑郁的方向发展,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这在他的《野田黄雀行》、《杂诗》等中都有所体现,写出了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苦闷愤慨。前后两个时期生活的不同差异在他的诗歌中也得以体现。其中《赠徐干》和《名都篇》作于前期,主要表达对好友的劝慰之情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也有学者(韩涛)认为《赠徐干》是劝徐干出仕,与自己共举大业,充满着对未来生活和建功立业的积极乐观情调。《名都篇》尤为典型,诗歌中的京洛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风度翩翩、身手矫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热衷于驰骋游乐、宴饮斗酒,是诗人早期生活的写照。而《赠白马王彪》则作于诗人诗歌创作的后期,由于交好的兄弟受到曹丕迫害,与诗人或生离或死别,终于使得曹植郁积许久的怒气迸发,愤而援笔作《赠白马王彪》,敢怒、敢恨、敢言,强烈地抒发了他数年来积压在心头的愤慨。一个是因光芒万丈而引发的尽情消费人生和时不我待的“白日”,一个则是暗淡无光而显得苍凉悲伤、苍茫无助的“白日”,可见曹植“白日”意象在不同阶段里有不同的情感意蕴。

上一篇:谈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移情” 下一篇:古代汉语系词“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