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重在缩小“衔接坡度”

时间:2022-09-18 06:22:42

幼小衔接,重在缩小“衔接坡度”

摘 要:幼儿园大班与小学是相互承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幼儿园的教育主要以游戏形式展开,而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学科教学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作保证,这种客观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抽象概括性、学科逻辑性与系统性强等特征,如果幼小教学转变“坡度”太大,容易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活动;坡度;策略

近几年,“幼小衔接”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既要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纵观当下很多幼儿园为了做好“幼小衔接”,盲目衔接,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教学内容小学化。不但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其次,教学方式小学化。教学活动时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活动后则要求儿童做作业,并且作业一大堆,计算题练了又练。对此,笔者就如何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儿童进入小学能自然而顺畅地适应小学数学学习,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有效的幼小衔接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教师不仅要熟悉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材及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前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儿童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熟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钻研一年级教材的内容,经常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联系与沟通,掌握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在联系,以便做好衔接工作。笔者将大班及小学一年级数学内容做一简单比较:

表中红色部分是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同时会出现的内容,比如,物体的分类、1~10以内数的相邻数、序数、单双数的认识、应用题教学、认识人民币、钟表等。在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深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就内容的熟悉程度而言,有可能对儿童学习的兴趣及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笔者认为,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三项衔接策略:

1.由直观向抽象过渡策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由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儿童接触的事物越广泛,感性经验越丰富,概括就越全面、准确,理解也越深刻、灵活。比如,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儿童观察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之后,他们就能感知概括出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又如,儿童在认识了梯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以后,对四边形的图形特征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儿童积累了同类各种事物、多种材料的知识经验之后,再引导儿童进行分类、概括,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最初的各种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儿童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让思维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发展。

2.由图表向文字过渡策略

大班儿童的阅读能力处于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他们不识字或者识少量简单的文字,因此,只能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完成对内容的理解。比如,应用题教学,幼儿园大班和小学都会涉及。幼儿园阶段教师引导儿童从了解图意开始进行教学,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儿童逐步从纯图画教学过渡到图文结合,最后到文字叙述。即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教学过渡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层次:看图口编应用题教学(大班下)。

第二层次:看图说图意(图画应用题),列式(小学一年级上)。

第三层次:看图说图意,列式,用多种方法计算(小学一年级上)。

第四层次:图文应用题,说三句话(两条信息一个问题)(小学一年级上)。

第五层次:根据信息提问题(小学一年级下)。

由此可见,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需注意把握层次。首先,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其次,按照实例,看图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为进一步仿编做准备;最后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能力,培养儿童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小学进一步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认真剖析、解读教学目标。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到大班第二学期要求:“迅速口算10以内加减法……”较好地掌握这一内容是为了一年级逐步学会5以内加减法,10以内加减法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运算掌握而积累铺垫的。“10以内加减法”这一内容在大班下学期和一年级上学期都有涉及,但具体的目标及要求需要体现递进性、层次性、大班(下)的要求:“正确较迅速口算10以内加减式题,并熟练掌握累加数量及累减数量。”小学(上)的要求:分三步逐步完成,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提升。“认识数字1~5,学习5以内加减法”“认识数字6~10,学习10以内加减法”“认识数字11~20,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反过来看,如果幼儿在大班第二学期还不能充分掌握口算10以内加减这一内容,一年级第一学期还有一个缓冲期,通过一个系统的教学,基本上所有的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都能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运算。并不需要教师过早过急地去为了所谓的要求而“赶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正确把握教学的进度,做到逐步递进。

二、教学方法——“由表及里”

有效的幼小数学衔接,不仅体现为教学内容上的承上启下,前后铺垫,幼儿的思维方式及思考能力上同样也需要保持平缓向上发展的坡度。幼儿园数学教学突出与生活相连,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小学教学虽然也是直观又形象,但小学的数学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为此,教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表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1.多通道感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大班幼儿,包括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1)充分感知,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教师可以先出示儿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铅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儿童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窗户……),通过感知实物,他们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儿童边观察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这样儿童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2)引导想象,为发展形象思维提供空间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如,教学完梯形知识后,可引导儿童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梯形结合起来。

2.多方位拓展,发挥表象思维作用

表象是指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是通过感知留下的形象,感知材料的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的。因此它是从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表象这座桥梁的作用,它不但使教学符合儿童认识发展规律,而且使教学更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

(1)建立表象,使感性经验得到提升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认知是遵循着“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进行的。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的直观形象只能为儿童提供理解的起点,如果他们的认识一直处于感性经验阶段,那儿童的思维就永远得不到抽象和概括。所以,表象的建立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向抽象思维过渡。大班作为小学阶段的过渡期,更应该注重表象思维的培养。

(2)丰富表象,为抽象思维积累材料

教师要拓宽渠道,尽可能地让儿童多接触生活中的事物,多参与数学活动,在大脑中存贮下丰富的表象,这样当儿童进行抽象思维时才能有“材”可取。

三、学习方式——“由外而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率与成绩。幼儿在幼儿园以玩为主,不留作业,也不考试,他们感到轻松愉快,没有分数压力,而小学的学习科目多、考试多、作业多,有成绩的考核,许多幼儿一时很难适应,能否把学习方法衔接好,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笔者积极探索形成了儿童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以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

1.真实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知识

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让儿童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以逐步提高儿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大班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为契机,开展“我要上小学啦”的主题系列活动,开展了参观小学、听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学做小学生等系列活动,挖掘其中潜在的数学教育元素,融进相关的数学知识教育。又如,结合儿童生活各环节,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学习“计数”,教师可以结合大班儿童的晨间活动,在拍皮球、跳绳、掂乒乓球等活动中感受点数、记录数量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等数学知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逐一展开,既淡化了教师“教”的痕迹,又使儿童在与环境互动中内化了数学知识,建构了数学经验。

2.拟真游戏情境,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教育中有很多内容不可能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去实践。因此,需要教师去创设一些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联的拟真游戏情境,引导儿童在拟定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看电影”情境游戏就包含了数序(排与列的认识、排号与列号的编排、单双数应用)、数物对应(电影票与座位对应找座位)等数学知识。教师组织游戏,让儿童在找位置的同时学习列、行、单双数等数学知识。又如,“超市购物”情境游戏融入幼儿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商品标价以算式呈现“4+5=?”“10-6=?”),每位儿童有10元钱,根据商品标价算出自己应付多少钱,而收银员则需算出应找顾客多少钱。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提供了幼儿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使幼儿成为一个自主、主动和自信的学习者。

总之,为使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幼儿教师应引导学前儿童在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以及心理和生理上逐渐过渡,切实做好幼小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和能力,引领儿童在数学课堂中去经历和再创造,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慧琴.有效衔接中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情境的创设.早期教育,2010(6).

[2]祈加萍.怎样衔接幼儿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世界,2010(3).

[3]李雅芳.小学数学新课程实践与思考.研究出版社,2008-05.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吸引学生眼球 下一篇:业精于“勤” 教贵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