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8 05:56:51

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实践,对社会适应的概念、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并就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适应 能力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1、前言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体育教学应该如何适应并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和作用呢?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2、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competence),也叫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社会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合外部环境的要求,这属于生存适应;二是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个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化过程的能力,它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

3、培养学生社会适应的意义

生活是一系列的适应,个体一生不断面临新的情境,因此需要不断地去适应社会。成功的社会适应使个体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学习、工作中,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控制自己的情绪,满腔热情地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其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适应不良的个体一生则显得坎坎坷坷、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如长期不能清消除,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形成和完善人的个性

心理学把每个人所一贯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称为个性。个性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的每个行动乃至整个一生的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个性又是在学生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社会适应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渐渐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应对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障碍,这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外在条件,也是个性和谐发展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只有具备完善和谐的个性,青少年学生才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

3、2培养和维持健康的心理

社会适应还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共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学校虽不是社会,但在学校中也处处刻划着社会的印迹,学生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黄金时期,学生们也在时时扮演着自己的社会角色,所以这一阶段也是增强社会性、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的有效时期。

3、3继承和发展社会文明

传承社会文明,青少年学生责无旁贷,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学生们只有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方式,拥有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才能适应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才能逐步成熟起来,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尤其是在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社会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兴起,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4、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课程不仅是“运动认知性课程”,还是“生活教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季浏,2003)”。体育课程主要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的,它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课程不仅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到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其它学科相比,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环境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景,构建了实时的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

5、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1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情境的综合特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真实体验人际交往、同伴友谊、道德判断、冲突与矛盾等社会性发展现实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对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等,都可能表现在自己的体育行为之中,教师要了解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克服某些心理上的障碍,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如体育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对公共健康和体育问题的关心等,并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给以帮助和引导。

5、2根据学生的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与年龄、性别相关的特征,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通常表现出这样一些矛盾:充满理想勇于进取而又心理准备不足,因而常常难以承受打击和挫折,并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渴求被人理解和结交朋友,但又容易自我封闭甚至感到孤独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人格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与心理适应能力,热情地关心他们,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循循善诱,充满爱心和耐心,多激励,切忌盛气凌人地指责、训斥甚至讥讽辱骂。少数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妒嫉心强、对自己或集体缺乏责任感、固执、不尊重他人、冷漠孤僻等人格特征(心理学上称这种人为团体中的嫌弃型成员,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障碍),教师应在科学诊断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身体锻炼为载体,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标实施教学,引导和帮助他们主动地与他人和社会相处。

5、3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毛振明,2005)。如果一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小、已经具备的规范意识和评价能力的特点,组织恰当的团队活动,尽可能地通过稳定的或临时性的学习小组、课余体育社团和课余体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5、4发挥体育活动的“规则效应”

体育教学中的活动、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即使是很调皮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也会遵守这些规则,甚至在教师或裁判缺席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我们常可以在球场上看到学生们自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比赛,犯规者会自动把控球权交给对方,而约束他们的是那种无形的力量——规则。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都有着良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6、结束语

6、1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作用于学生身体的“生物功效”上,应将体育教学视为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努力弘扬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充分发挥其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这才是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6、2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课堂中不断反复强化。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光是在课堂的体育活动中,还要注意让学生的这种能力及时转换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十大关系⑥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中国学校体育》2005(6)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北市东华书局出版

[4]赵超君,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中国学校体育》2002(6)

[5]林小燕,利用课堂社会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国学校体育》2002(6)

上一篇:试论新时期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科学性的举措 下一篇:新课改下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几点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