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18 02:09:26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同对照组相同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于嗜酸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中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主要临床症状为阵发性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和哮鸣。该病季节性发作,诱因一般为粉尘、花粉、冷空气、油烟、化学性气味及饮食不宜等。近几年,哮喘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现在全世界罹患哮喘的约3亿人,而我国约1%的发病率中,仅儿童便达3%[2],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病,已经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我院通过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18-62岁,平均42.4±15.2岁,病程3-20年,平均8.3±3.7年,其中:轻度患者52例,中度28例,同时排除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对所用药物过敏或禁忌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9-62岁,平均42.1±14.3岁,病程4-20年,平均8.1±3.2年,轻度患者26例,中度患者14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61岁,平均41.8±15.8岁,病程3-19年,平均7.8±3.6年,轻度患者26例,中度患者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脱离过敏源、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给予支气管舒张剂、西药常规治疗。

1.2.2观察组患者采用在同对照组相同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桑白皮、栝蒌、生石膏、黄芪各30g;生甘草、地龙、黄芩、葶苈子、炒白术、苏子各15g;炙麻黄、杏仁、白果、蝉蜕、款冬花各10g;半夏6g,口干者可酌加麦冬、沙参;痰多者可酌加陈皮、浙贝;内燥便秘者加生大黄。水煎2次,取汁300mL,每天1剂,分2次口服,10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如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 )、呼气值流量(PEF)占预计值百分数(FEV%)。

1.4疗效判定标准 (1)哮鸣音显著减少且喘息症状显著好转为显效;(2)肺部哮鸣音有所减少,喘息症状改善为有效;(3)哮鸣音无改变甚至加重且喘息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哮喘是一种难以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大部分人认为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西医一般以抗过敏、吸氧、抗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等措施治疗,但对哮喘的再次发作控制效果不甚理想,由于患者反复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使哮喘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我国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无论哮喘处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要本着治病求本、着重祛痰、补益脾肺以治本的原则。炙麻黄、生石膏有平喘、清泻肺胃之热而生津之功效;白果、麻黄、黄芩、杏仁、桑白皮配伍,具有清肺热、化痰定喘之功效;具有化痰平喘以攻痰浊之功效的葶苈子、苏子可降气泄肺;而地龙则能抗过敏、解痉镇静、祛痰止咳、消除支气管水肿及痉挛,使气道畅通的作用……诸多药物合用,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疗效显著,达到快速安全治疗的目的。笔者通过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发现,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

[2]汪海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2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6):62-63.

[3]翟桂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56.

上一篇: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 下一篇:CT与MRI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