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以及教学训练中易犯的错误与纠正方法

时间:2022-09-18 01:24:54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以及教学训练中易犯的错误与纠正方法

【摘 要】投篮是进攻队员将球投入对方球篮而采用的各种专门动作方法的总称。投篮的核心就是“准”。现代篮球运动不断向高速度、高超技术、高空优势发展,技术和技能也在不断地向全面和主动进攻发展。要想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投准,必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必须重视投篮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本文分析了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并对学生在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篮球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教学训练 技术动作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91-02

投篮是进攻队员将球投入对方球篮而采用的各种专门动作方法的总称。篮球竞赛规则规定,投篮命中累积分的多少决定比赛的胜负。因此,投篮和投准是一场篮球比赛的关键。一切战术、战略的运用,进攻与防守的激烈对抗,都是围绕着投篮这个中心展开的。而战术的运用也要以投篮为转移,特别是新规则的实施,对攻、守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投篮技术动作向快、高、变的方向发展。快:争取时间,缩短投篮前的准备时间,提高投篮的速度。高:跳得高,出手点高。变:熟练地掌握多种投篮方法和方式,并善于灵活应变地运用。投篮的核心就是“准”。现代篮球运动不断向高速度、高超技术、高空优势发展,技术和技能也在不断地向全面和主动攻击发展。要想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投准,必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重视投篮技术的教学与训练。

投篮的技术动作方法很多,按照持球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双手投篮和单手投篮。这两种投篮均可在原地和移动中完成。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其他各种投篮方法的基础,具有出手点高,便于结合其他技术动作和不易被防守的特点,是应用较广泛的投篮方法。因此,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不仅是高校体育普通课和选修课的必学基础内容,也是高校篮球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

一 动作方法

以右手为例。右脚在前,左脚稍后,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前脚掌上;右手五指自然分开,翻腕持球的后部稍下部位,左手扶在球的侧上方,举球于同侧头或肩的前上方,目视球筐,大臂与肩关节平行,大、小臂约成90?,肘关节内收。投篮时,下肢蹬地发力,身体随之向前上方伸展,同时抬肘向投篮方向伸臂,用手腕前屈和手指拨球的动作,将球柔和地从食指、中指端投出。球离手时,手臂要随球自然跟送,脚跟提起。

二 动作要点

上下肢协调用力,抬肘伸臂充分,手腕前屈,手指柔和地拨球将球投出,中、食指控制方向。

三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易犯的错误与纠正方法

1.单手持球不稳

原因:手指没有充分分开,手接触球的面积小或掌心接触球,或是手腕后翻不够。

纠正方法:(1)多做各种接球或拿球后的持球动作,固定持球位置,注意上举翻腕托球。(2)把球放在地上,经常做手指张开压球动作,拉长手指韧带。(3)加强手腕灵活性和柔韧性的练习,提高手腕控制球的能力和增大手腕的动作幅度与增强力量。

2.持球或出球时肘关节外展

原因:动作要领不明确或持球于头的侧后方。

纠正方法:(1)强调动作要领,正确示范。建立肘关节尽量靠近躯干的正确概念。(2)在学员重复练习中,教师要不断提醒,使之养成习惯。(3)投篮时,肘外侧放一标志物,要求投篮时肘关节不得触碰标志物。

3.投篮时用力不协调

原因:蹬地和伸臂用力脱节,经常臂伸至一半又停顿,然后再做向前的压臂投篮动作。

纠正方法:徒手做快速蹬地、伸臂动作,并要求触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

4.手腕前屈不充分,用手指前屈代替手腕前屈

原因:对手腕前屈动作不理解。

纠正方法:讲清手腕前屈的作用,多做徒手和持球时的手腕前屈练习。

5.球在空中飞行时不后旋

原因:手腕前屈、手指拨球的时机掌握不好,或手腕前屈不充分。

纠正方法:(1)反复练习压腕、拨球动作,掌握屈腕和拨球的时机。(2)跪投。跪在高台上,投篮时只用腕的前屈和拨指动作将球投出。(3)体会球最后出手时的指端部位。学员跪在地上,教师站在高处,学员将球向前上方慢做伸臂篮球动作,教师稍用力压球,球滚动在指端时,手腕主动前屈,体会手腕前屈的时机和手指指端拨球时的部位,即适当的时机和正确的手法。

6.抛物线太低

原因:前后脚距离太远,重心过度前倾,以及肘关节没有抬起,或球没有通过指端拨出。

纠正方法:(1)强调投篮时以肩关节为轴抬肘伸臂,多

做徒手或持球模仿练习。(2)距墙1~2米,对准墙3.5米以上的目标投篮。

参考文献

[1]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助组《篮球》教材编写组.篮球:体育院校函授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对建筑防火课程“多能型”教学队伍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挫折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