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景观之道路设计

时间:2022-09-18 12:16:24

浅谈园林景观之道路设计

摘要:本文从园路的布局、功能、设计原则等几个方面论述,说明园路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以及在园林景观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园林道路、园林风景、园路功能、园路线形、铺装、种植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景点的纽带,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园林景物对于游人来说是一幅幅的画面,游人的视觉在流动中积累着自己的观感,最后才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或概念。这个“流动”主要靠园路的延伸来指引。在园林设计师的安排之下,将各种景物联系在一起,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全园游览一番,综合了视觉、听觉、嗅觉的印象,洞察到园林艺术的美,这个收获是与园路分不开的。此外园路本身又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园路的规划布置是园林规划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贯穿整个园区的“引线”,园路的设计同其他因素一样可以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下面是园路在景观中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 园路的布局原则

设计者要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务活动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置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引性。形成环路是常见的做法,这样可以避免空间的混乱,增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在功能方面,可使进入特定空间的人线路清晰,避免迷失方向

2. 园路的功能

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景观上的要求――组织游览路线;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总之,园路不仅可以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还可以成为观赏对象。杭州“花港观鱼”牡丹园内“梅影坡” 就将自然光影景观用铺装的形式进行描绘:对着梅桩,铺砌其倒影的路面。此情此景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将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体现的淋漓尽致。

3.园路的设计原则

3.1园路的类型和尺度

3.1.1一般绿地的园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主要道路――联系全园。设计时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等方面用车的要求,宽7-8米。

(2)次要道路――沟通联系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3)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散步、休闲活动的场所。宽度依具体的实际环境而定。

(4)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其中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行0.6~1米。健康步道是近几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在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的目的,不失为园林中的一景。

3.1.2园路可以灵活设计

在造园时可以根据园子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对园路进行灵活设计,使其在满足功能要

求的同时让游人能有美的享受。为了将园路建的合理这里要强调三点:

(1)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

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联系而又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旧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尺度就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现阶段由于注重生态,注重人性的提倡,绿地面积也尽可能的增加,嵌草砖、旱汀步等形式的应用也慢慢的广泛起来。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追求景观的气魄、宏伟而随意的扩到路面铺装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的视野,并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

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

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道路是一般情况的参考值。“路是人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并体现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现代造园手法。在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门广场等,尺度和分布密度应该大一些;而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受到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的草地,曾被喻为“金子”铺出来到,也就是这个原因。不过现代有些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不仅增加了投资,也因绿化率低而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的园路的尺寸、分布密度要大一些;市区内的公园要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的面积往往也要大一些。建筑物和园林小品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而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

大型新建绿地内园路的设计

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规模宏大,几千亩至几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路,如建设开始只要道路能满足生产运输的要求即可。随着园林面貌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同时也方便施工。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方便苗木、材料的运输,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与现实进行结合,对局部进行调整,建出更合理美观的园林景观。

3.2园路的线型

3.2.1自由式与规则式园路的灵活应用

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以一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补充。像密云明珠生态公园以两条直线为中轴线,用曲线进行连接,有主有次灵活多变。北京菖蒲河公园内曲路与直路用地形、园林植物、置石等进行结合布置,美观实用,走上去很舒服。

3.2.2不对称式园路的应用

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不对称的。例如上海浦东世纪大道:100米宽的路幅,中心线向南偏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秦皇岛开发区黄河道的绿化南北也是不对称的形式,南侧绿化面积小就用连续的色带进行装饰绿化。而北侧60米宽的绿化带则用连续的园路进行贯穿,在园路旁在做文章,适时的建一些广场,布置一些小品,园路、广场与周边绿化融为一体,体现出秦皇岛海滨城市的文化与风采。

3.2.3园路断面的变化,宽窄的流动

园路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形式,如路的转折处的不同宽窄;坐凳、座椅处外延边界;路旁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的结合等等。例如:秦皇岛开发区黄河道内的园路就采用花坛和座凳相结合的方式外延了边界。这样不仅满足休息观景的功能要求,还扩大了空间便于人流的集散,还使园路富于变化增加了美感。而黄城根内园路和广场想结合,过度的即自然又满足了休憩的要求,或是林荫广场或是小品、花坛,让人感觉即清新又自然。园路这样宽窄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作到一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起来,各得其所。

3.2.4园路的曲折迁回

园路的曲折是因为地形的要求,如遇到山丘、水体、建筑物等或因山路陡峭而需盘旋而上,以减缓坡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功能和艺术的要求,如为了增加旅游程序,组织园林自然景色,使道路在平面上有适当的曲折,竖向上随地形有起伏,游人视线随道路蜿蜒起伏向左、向右或仰或俯,饱览不断变化的景色。或为了扩大景象空间,使空间更丰富,形成时开时闭、或敞或聚、辗转多变、含蓄多趣的空间变化。但应防止矫揉造作、要弯曲得有道理,这里有“三忌”:一忌曲折过多,因为这样反而会失去自然。二忌曲度半径相等,大小应有变化,并显出曲折的目的性,平地上无缘无故的曲折,游人一定会抄近路而践踏了路边的花草。三忌此路不通,曲路的终端必须接通其他道路或有景可赏,走投无路的曲折,势必要走回头路,除非路的尽头有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要不然游人会意见纷纭了,在组织路线时应多注意。园路随地形和景物而起伏曲折,若隐若现,“路因景曲,景因曲深”,造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

3.2.5园路交叉点要注意几点:

(1)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2)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拐弯,人行要穿绿地。

(3)作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岔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并留恋往返。

3.3园路的铺装

3.3.1园路铺装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的铺装,除了满足一般道路要求的坚固、平稳、耐磨、防滑和易于清扫外,还应满足园林在丰富景色、引导游览和易于识别方面的要求。在道路的铺装设计上要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主路、支路、小路和各类场地铺装形式上宜有所不同。另外,道路铺装设计应服从于整个园林的造景,要求做到艺术与功能的统一。例如大片梅花林间的小道,可用预制梅花块嵌草路面,以达到上下呼应,浑然成趣。靠近建筑的路面或人们停留时间较长的休息场地,路面铺装要精细美观。以山地为主的园林,登山小径、路面要简洁粗犷,可用乱石或石块砌成;或就岩石凿成蹬道,使路、岩混为二体。

中国园林在园路路面铺装设计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首先它具有寓意性,中国园林强调“寓情于景”,在设计时,有意识的根据不同主题环境,采用不同纹样、材料来加强意境。其次,它具有装饰性。园路即是园景的一部分,应根据景的需要作出设计,路面或朴素、粗犷;或舒展、自然、古拙、端庄;或明快、活泼、生动。园路以不同的质感、纹样、尺度、色彩,以不同的风格和时代要求来装饰园林。

继承传统的造园手法中的园路规划,结合现代科技,以绿色环保、注重生态为目标。建议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这样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此建议基于以下原因:

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园林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了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园林,往往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园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园林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的补充完善。这样路面铺装适宜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道,抬高局部路面,不必像刚性路面那样“开肠破肚”。

园林绿地除建设期间外,园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3.3.2在进行铺装设计时,块料的铺装要注意几点:

(1)园内同一空间,园路同一走向,用同一种样式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区域不同的铺砌组成全园,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用园路的形式来表达园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2)一种类型的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接方式的块料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管理。这样可以用一种石料,变化大小和拼砌手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彩些,如苏州园林。要深入研究园路在其园林要素中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3) 料的大小、形状,除了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形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地、形状等,要对比强烈。

3.4园路与种植

与园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坛、树阵;两侧绿化。在路的两侧绿化最好的绿化效果是林荫夹道。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相结合,自由进出,按不同的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可称的上是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做稠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景使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要多几种绿化形式,不仅丰富景观,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的破坏。车行路的绿化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在转弯处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将“绿”引申到园路、广场,这样相互交叉渗透可以使人在“绿中游”,与自然“亲密接触”。可以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可以使用空心砖,如:嵌草砖;另外在园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坛、树阵也是一种常用并且效果很好的形式。

设计好的园路,常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尤其是山麓边坡之处,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水流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设计时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比“土”低。

随着当今城市建设发展,城市将营造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对于从事园林绿化、环境艺术、城市建设工作者来说,要掌握和研究园路设计艺术,园路艺术不仅要把园路作为一种静态技术对象,而且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动态的景观去研究,把园路功能设计与美学、美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为绿地空间创造更多、更美、更新的园路,把绿色城市的未来之路,营造出“步移景异”的优美景观。

参考文献:

(1) 孟兆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82~200

(2) 萧鸣.《美化家园单位环境绿化美化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64~78

(3) 宋希强.《风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 4841 ~521

(4) 刘敦祯.《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5) 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编写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林业大学.1991.112~12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50-458

过元炯.《园林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83

胡长龙.《 园林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NORMAN K.BOOTH. Basic Elem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alDesign

LEROY .J.LANAEEAUM . LandscapeDesign

萧鸣. 《美化家园》单位环境绿化美化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640-660.

宋希强. 《风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484-1521.

上一篇: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及施工技术探析 下一篇:暖通空调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