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指导课与阅读欣赏课的异同

时间:2022-09-17 11:15:15

诵读指导课与阅读欣赏课的异同

2010年9月,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现状,在全市初中、小学开展了“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活动,力求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在“诵读进教材”的推广活动中,笔者感觉到有些老师展示的诵读指导课与自己心中所想相去甚远,常常将诵读指导课上成阅读欣赏课。

近日观摩到一位老师展示的《匆匆》(朱自清)诵读指导课,观摩之后有些感触。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 简介作者。

2 老师配乐范读。

3 揣摩感悟:

(1)学生评价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师生品词析句:

(4)老师指导诵读:

(5)学生分组诵读:

(6)指名学生背诵。

4 仿写练习:根据文章内容,仿照“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的句式,再创写一段文字。

5 拓展阅读:朗读朱自清的《春》和《背影》,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6 课后作业:

(1)完成《匆匆》阅读训练;

(2)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这节诵读指导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四不像”。尽管老师在课上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读来诵,然而《匆匆》一文的诵读到底如何进行,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创写的环节,对诵读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实在令人费解;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和《匆匆》一文的言语方式、情感基调都不同,却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去熟悉《春》《背影》,去“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风格”,我不知这位老师是高估了学情还是在刁难学生抑或是在听课者面前作秀;从“课后作业”来看,“完成《匆匆》阅读训练”“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依旧与诵读指导不沾边。

诵读指导课到底该干些什么,它与阅读欣赏课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本文试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文本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有同有异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四个学段都提到了“诵读”,并将诵读的目标依次定位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诵读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语言韵味,感悟诗文真谛,获得诵读方法,进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呢?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欣赏课正是依据这样的理念而开设的一类课型。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来看,它是日常语文课的延伸和拓展,是以指导阅读欣赏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提高欣赏创新能力等为重点的方法指导课。

如上所述,诵读指导课与阅读欣赏课的教学目标都指向传统与现代、语感与技能,都指向培养人文情怀、提高语文素养。不同的是,诵读指导课重在情感熏陶与体验,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语文实践活动课:阅读欣赏课则重在语言感知与品味,是一种激发潜能、倡导个性、注重揣摩、提升能力、鼓励创新的语文心智活动课。

二、教学流程:小同大异

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根据诵读指导课和阅读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粗略设计了两类课型基本的教学流程。

(一)诵读指导课

1 自然导入,激情激趣

可以通过联系旧知、简介作者背景、语言描述情境等方法,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拉近与作者、作品的心理、时空距离,奠定诵读基调。

2 疏通正音,读顺读通

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疏通词义、正音断句,初步读出诗文的节奏,对难读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力争将诗文读顺、读通。

3 抓点释疑,读清读懂

依据诗文,抓住理解的重点、难点,采用讨论、合作、精讲等手段理清诗文层次,理解诗文意思,体会诗文情感,为进一步诵读打好基础。

4 综合操练,读熟读美

根据诗文的内容、风格、长短,灵活选择、合理安排一种或多种操作方法(如音乐渲染、语言铺垫、示范引领、技巧点拨、名家欣赏、角色扮演、擂台竞读、合作表演等),充分保证诵读时间,体现诵读指导的梯度和层次,以提高学生诵读水平,将作品读熟、读美。

(二)阅读欣赏课

1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读书方式。初读之后整体感知时,要能理解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思路,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悟读文本,把握内涵

用于阅读欣赏的文本可圈可点处很多,课堂上不可能也无必要面面俱到地解读、赏析。运用主问题设计法(可以文章标题、主旨立意、谋篇布局、人物形象、事件评述等为抓手,“取其一点”),可以高度整合文本内容,深刻理解文本内涵。

3 赏读文本,质疑评价

懂得赏析(可以是赏析词语、句子、片段,也可以是一个标点),学会质疑,善于解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就文本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进行探究性阅读,或提出看法和疑问,或作出独特的评价。

4 超越文本,拓展创写

阅读欣赏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探索文本空白,大胆进行创写,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学会阅读欣赏的方法。

上一篇:旨在教学创新的同课异构 下一篇:为朗读寻找镜子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