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

时间:2022-09-17 10:21:31

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

摘 要: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了真正的科学探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亲历而为。

关键词:科学探究;目的;计划;亲历而为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把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问题、把课堂上生成性的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让学生到课外去探究。虽然在课堂上学生都积极、乐意地表示愿意到课外去探究,可一到课外,多数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探究什么、如何探究,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有多少学生去做了,学生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这样的科学探究有价值吗?

怎样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我想应该从科学探究的每个细小的环节入手,从课内规范学生的探究行为做起。

一、真正的科学探究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让探究更有目的性

科学课中科学探究的问题由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更多的是由教师提出的,或者由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它更应该是一个发自学生内心情感,驱动自己去研究的问题,它表现出的是一个好奇、喜欢、有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强,能自主去参与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目的就是将学生兴趣的情感调动起来。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

为了解决问题,首先要动用自己的全部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

案例:教学片段《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科学三下)

教师将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盐水与清水中,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估计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大的马铃薯里面可能有空气。

生2: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

生3:与水的多少有关。

生4:与水有关(水中有什么物质)。

生5:与马铃薯的形状有关。

生6:与烧杯的大小有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领学生对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进行假设和猜想――这就是对问题答案的猜想,这种猜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运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来的知识,这也为后续的研究准备好相关的知识。

3.“三思而后行”可以让科学探究更有计划性

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中十分关键的一步,它确定了探究活动大概的思路,具体探究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学生得出探究的结果,特别是使探究活动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不仅如此,制订计划的过程还特别有益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科学态度方面,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态度,无疑将使学生的态度向这些要求发展。

二、探究过程要求学生亲历而为

1.认真实验,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它注重证据对结果的支撑。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实验在探究中占据核心地位。

实验数据处理特别是实验数据的记录在实验这一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生通过做研究记录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其次,学生通过做研究记录还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研究记录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亲自实践,再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这就是在主动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因此,做研究记录无疑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2.自己得出结论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思考和结论”的具体标准有“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考虑对同一现象作不同的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实际上,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自我监控的过程,它应该伴随整个探究过程的始终。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不能提出科学问题,不能建立探究的目标,也就不能进入自主学习的程序。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能力,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发现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上一篇: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实践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