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水平与专利产出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17 06:40:56

区域创新水平与专利产出实证研究

【摘 要】通过对区域创新与专利关系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创新水平指标体系。比较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崔在显著差异,智力支持因素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最大提出创新水平较高的区域应完善制度模式,较低的区域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加强智力体系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区域创新水平;专利产区;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区域创新相关理论

近年来 “知识”和“创新”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越来越“无形”化了,它虽然不像传统资源那样容易获得和商业化,却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创新与经济发展已融入全球化进程,而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焦点。

区域创新的概念被提出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一般遵循的路径为,先建立区域创新水平指标体系,再综合评价某些或某个区域的创新水平,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001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和哈佛大学的Porter教授合作,采用集群经济发展理论对美国北卡三角地带、匹斯堡、亚特兰大、圣地亚哥、威奇塔五格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繁荣、生产力、创新三者关系的理想模型。Asheim & Isaksen(1997)把挪威分成城市中心、城市周围、中等城市、小城镇、乡村五种区域类型,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清晰的中心-模式,即城市周围有新的或重大改进产品的厂商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城市中心,再次是中等城市,乡村最低。Kaufmann & Toddling(1999)以比较的观点对奥地利的斯泰里亚、威尔士、坦佩雷和巴斯克等地区的创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国内黄鲁成(2000)指出,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区域是指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的集合。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是,为协调创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题要素(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为调节对象,建立政策网络和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创新。刘御林、胡志坚(2002)在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意义及演化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创新能力做了基本的评级及成因分析。官建成、何颖(2005)针对区域的特点及优势,分析创新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并运用DEA方法中的模型,建立我国各地区的处于不同创新绩效的梯度。李兰冰(2008)突破以往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采用DEA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我国各区域创新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大西北、黄河中游地区、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

(二)创新与专利关系的文献综述

将专利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来进行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Schmookler(1966),Scherer(1965)分析其与R&D之间的关系,随后很多学者在衡量创新投入产出时一般都采用将专利作为创新产出的近似指标。

Mahmood等(2003)指出大学是专利活动的主体,专利决定性因素是研发支出。Kanwar(2006),Branstetter(2006)以及Allred & Park(2007)通过实证研究支撑了专利保护能刺激创新投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观点。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会有负的影响,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成倒U型的关系的证据不断增多(Loet Leydesdorff,Martin Meyer,2010)。Carlsson(2009)指出,参与商业化活动和企业家的活动将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发明创造。知识产权对创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创新溢出效应来实现的。萨缪尔森将溢出定义为:“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应就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宁钟(2005)认为地理相邻是地区知识溢出集中化的重要条件,专利的分布比生产企业的分布更加集中。

栾春娟等(2009)指出专利是创新的源泉,并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际上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国际上对专利主题的研究热点与核心主题是创新,认为专利是创新的源泉,专利事业的发展促使国内创新能力的发展。专利保护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专利保护能赋予创新企业在一定时间获得垄断权;其次,专利保护能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再者,专利保护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并为企业创新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后,专利保护指出明确科技成果的权属,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合作。从经济角度来看,专利处于内嵌在生产过程中或创新产品中的新知识,专利系统是以专利制度为保障的。对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披露机制”、“垄断机制”两个机制上,而这两种机制之间需要一定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产生最佳创新效应,由此专利制度成为重要工具。专利制度自身虽不创造或发明利益,但作为一种利益制度,对人们在发明创造中的利益关系加以选择和确认,并通过国家授权形式确立起来。对有限资源的利用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效应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应,因此可以将专利制度诠释为“制度文明的典范,是激发创造力的加速器”。

二、区域创新水平与专利关系实证研究

(一)区域创新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根据准确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易度量性原则,结合三重螺旋理论,参考《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转化法》等相关资料,以及科技统计公报的指标体系,构造各个指标层(表1),使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创新环境因素,对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再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国内创新水平进行较客观性分类,以此探讨大学、政府和产业专利活动的侧重点。

上一篇:桥门式起重机安全限位器存在问题的对策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