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西方近现代的写实雕塑语言

时间:2022-09-17 06:15:58

试分析西方近现代的写实雕塑语言

摘 要:艺术的发展深受社会的影响,雕塑也同样如此。本文就以西方近代的历史背景作为切入点,简要分析时代背景下西方写实雕塑语言的变化,并从形体处理、情感表达和材料使用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西方写实雕塑语言的具体变化。

关键词: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对西方近现实雕塑的研究与认识有所加深。但是,目前在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上,大部分是从单个雕塑家入手,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索西方近现代雕塑语言变革的规律和原因,借此把握其变革的实质,为同行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西方近现代的写实雕塑语言变化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

(一)历史背景

西方进入近现代后,资本主义发展呈现迅猛的态势,工业文明对社会中各种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形势下,西方的写实雕塑进行了许多方面的变革,逐步脱离了文艺复兴之后传统的写实手法,放弃了19世纪之前欧洲以“模仿论”为主的美学,更多突出创作者的个性。基于这种对个性的表达,西方近现代的写实雕塑可谓百花齐放,诞生许多的流派,流派之间的风格差异也越发明显,使雕塑语言变得更加丰富。

(二)原因分析

艺术的变革往往会与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西方近现代是西方历史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尤其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了满足军事的需求,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物质的进步并没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反而变得更加匮乏。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反思这种现象,产生可信仰的危机。雕塑家雕塑语言的变革也顺应社会的潮流进行了变革。

二、西方近现代的写实雕塑语言变化

(一)形体处理的变化―简化与超级写实

西方近现代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导致人们的生活不断加快,简化也就成为了时展的要求。在时代整体趋势的影响下,大部分艺术都体现简化的艺术语言,雕塑也同样如此。比如罗丹的成名作《巴尔扎克》。熟悉巴尔扎克的人都知道他长期处于失眠的状态中,他创作的时间也黑白不分。而睡袍也成为巴尔扎克生活中的形象象征。因此,《巴克扎克》这部作品中巴克扎克就是穿着宽大的睡饱,基本裹住巴尔扎克的整个身体,只是露出头发蓬松杂乱的头。这部作品问世之前,罗丹为巴尔扎克雕塑了一双完美的手,但正是因为完美,让观众更多注意力放在手上,而忽视作品的整体意境,罗丹就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双手,与中国水墨画一样,具有一种写意的艺术和抽象意义。从整体形式上来讲,《巴尔扎克》以呈现出简化的趋势,但这种变化在当时并不明显。

直到20世纪,雕塑艺术简化的手法应用的更加普遍,也以一种猛烈的趋势发展着,比如二战之前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雕塑,以及二战后的Mario Marini和Giacomo Manzu创作的作品中都显示出了简化的趋势。而这个时期也出现许多后人称道的雕塑作品,如Pablo Picasso的《公牛》、Wilhelm Lehmbruck的《坐着的青年》、Constantin Brancusi的《新生》等。这些作品以最为简化的手段进行雕塑,舍弃了许多细节的表现。

当许多雕塑家简化作品,也有一些创作者以超级写实的手法进行雕塑。其中代表人物就是John De Andrea,他的作品以女性的人体为主。他创作的过程中极为重视人体上汗毛的雕塑,甚至以活人作为模型取材对象,将活人身上的汗毛移植到雕塑作品中。他的超级写实还表现在肤色的涂抹上,每个身体部位都具有不同的肤色,褶皱、冷暖、色痣等皮肤特征都展现在雕塑作品中。其细腻的程度可以与现实媲美,也正是通过这种超级的写实主义,John De Andrea总是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相比传统的雕刻中的理想美,他的作品更具真实美。

(二)情感表达的变化―直接与大胆

由于近现代之前的社会变革缓慢,人们生活的环境也较为稳定,因此传统的艺术基本上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但是西方进入到近现代之后,社会变革剧烈,人们情感表达更为复杂,而雕塑家就只能通过变革雕塑语言来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因此,这个时期雕塑家将个人性格和情感赋予到作品中,通过作品反映社会问题,从而雕塑的构图和体量突破传统的束缚,以一种直接而大胆的形式将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

构图上,许多雕塑家不再是传统雕塑中的一板一眼,而是根据个性,无论从风格上,还是结构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Ernst Barlach的《可怜!可怜!》,这部作品主要雕塑了一个老乞丐乞讨的形象,但是乞丐的脸并没有展现出来,而是被拉起的斗篷遮挡了,只露出一双平放在地上而呈乞讨状的手。这种构图是传统单体雕塑中极为少见的,作品整体重心只放在人物的手,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视觉点。毫无疑问,创作者通过这样的处理更突出了需要表达的内容,更容易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还有Giacomo Manzu中《红衣主教》锥形构图,Mar1no Marini中《马和骑手》的十字或者X形构图等,都具有一定的现代气息,从构图形式彰显出过去不同的时代感。

体量上,西方近现代雕塑不仅在大小发生了变化,长宽上也同样进行了变革。比如以雕塑细长人物而闻名的雕塑家Alberto Giacometti,从其作品《站立的女人》可以看出他雕塑作品体量缩减的极致性,而这种风格也成为其个人表达情感的独有形式语言。虽然Wilhelm Lehmbruck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一些修长的人物,但是Alberto Giacometti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拉伸人物,整体具有强烈的压迫感,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距离赋予其中。

(三)传统材料运用的变化―创新与探索

西方近现代雕塑家雕塑时对材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通过作品来材质与作品结合的美,而材质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相比于传统的雕塑,雕塑中的材质美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许多雕塑家还将一些新型的材料应用到作品中,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也丰富雕塑作品本身写实形式。

石膏是雕塑最为常用的材料,属于传统的雕塑材料,但是Alberto Giacometti以另一种形式重新使用这种传统的雕塑材料。在Alberto Giacometti手中,石膏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他在雕塑细长的作品时,先是以金属作为整体框架,然后再用石膏敷在金属架上进行形体的塑造。通过这种手法,他制作的雕塑表面上极不规整,如同一个人经历了重大的创伤和磨难,这样的肌理塑造突出了作品的距离感,也将创作者内心中的敏感情绪融入到雕塑中,配合极致的细长体量,使雕塑的人物如幽灵一样呈现在观众眼前。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塑中充满者一种悲剧意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内心对自己甚至人类都怀有危机思想,而他也也将这种悲观和恐慌的情绪毫无保留的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因此,他作品中的孤独显露无疑。

乙烯基是雕塑中新材料的运用较为成功的例子。乙烯基质地非常的柔软,其色泽与人体的肤色极为相似,正是基于这种特性,一些超级写实主义的雕塑家就将这种材料应用到雕塑中,比如Duane Hanson,他的作品《旅行者》正是通过乙烯基材料的使用,雕塑了与真人比例相同的人物,而为了追求逼真性,他还为人物穿上了衣服,涂抹与人体肤色一致的颜色,以玻璃作为雕塑的眼珠,并配备挎包、眼镜、手表等一些真实道具。如果两米左右的距离来看,可以说与真人相似度极高。

结束语:

一个真正具有影响意义的艺术作品不是从形体完美的表现,而是赋予去精神的魅力。从西方近现实雕塑语言的变革来看,正是由于时代变革的影响,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反应现实社会,雕塑语言的变革也是势在必行。因此,雕塑语言的使用应赋予时代气息,将个人情感与现实结合,这样作品才能从情感上给观众带来共鸣。(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子一.解析当代雕塑创作中材料的审美价值[D].吉林艺术学院,2013.

[2] 李金艳.新写实主义的变形语言在当代雕塑中的表现[D].广西艺术学院,2011.

[3] 张文宏,李昕.雕塑语言的时代变化[J].才智,2013,(05).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探索 下一篇:刍议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及其控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