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闽方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时间:2022-09-17 04:31:27

如何通过闽方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教师要立大语文的观念,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用地方语言来辅助语文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热爱文化的习惯,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闽方言;地方语言;语文素养;“大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63-0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一个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是笔者所在地区学生的第一母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闽方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其读音和书面语经常要借用汉字来体现。但被借用的汉字存在使用不规范、意思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学生“情”、“意”的表达和“汉语”有矛盾、有不适应感,这既与《课程标准》“能规范地使用汉字,流利地讲普通话”的要求相违背,又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闽方言”和“汉语”的相对矛盾,把地方语言整合成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挥“桥梁”的作用,使之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和探索。

一、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此时学生的生活现实是平时基本是使用“闽方言”作为交流工具。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进以汉语为载体的书本、课堂,还要走进以“闽方言”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就“汉语”和“闽方言”的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借物抒情”这个单元难点,我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针线情》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感受“寻常事物”承载“不寻常感情”的独特魅力。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方面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除了在书本、课堂大量吸收这些“显性”的优秀文化营养,还不应该忽略闽方言承载的“隐性”优秀文化,这种课堂外的“有心交流”,能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他们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一颗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爱拼才会赢”、“天公疼憨仔”等闽南俗语会很自然而然滋养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家乡人一言一行的习惯,思考身边语言承载的道理,那肯定能更自觉、更主动地思考吸收书本文化,因为“思考是一种习惯。”

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采风的内容可以是当地民歌、民谣、笑话、民俗等。虽然学生生活于闽南地区,平时与家人交流也是讲闽南方言,但对地方的文化意识并不强。经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学校,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采集大量的民谣、民舞,“天黑黑”、“草蜢弄公鸡”、“拍胸舞”等民间艺术不仅博得学生的喜爱,更引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最让学生惊喜、震撼的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婚宴竟然也承载太多的文化:扔扇、过火炉等细节都表达深厚的含义。这种以身边“俗事”促使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保护意识是很有帮助,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注意把握适度原则

《课程标准》指出提高语文素养包括:“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于闽方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多用汉字来表现,但汉字不能完全表现闽方言的发音和意思,因此,也造成普通话的误读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汉字)的不规范。如有些学生会把“我要到某个地方”写成“我来去某个地方”等,同时“z、c、s”和“zh、ch、sh”容易混淆等,这些都影响学生“说”“写”祖国语言文字的标准性、规范性,所以,教师在处理地方语言和教学关系的时候,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要过多地使用、滥用闽方言,甚至师生都以闽方言进行教与学。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巧用、妙用闽方言,培养学生善于挖掘身边学习资源的习惯,以地方语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立足学生生活现实,以学生地方语言的文化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热爱文化的习惯,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教育部基础教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5.

[3] 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4] 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

上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反例的作用 下一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