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钱币的保护及管理

时间:2022-09-17 03:08:19

谈谈古钱币的保护及管理

古钱币是历史时期考古经常出土的遗物之一,因出土环境的不同,保存的状态就不一样,尽管它数量、种类繁多,但是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需要我们对它们给予高度重视。古钱币为了使出土古钱币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再发掘”,需要我们针对出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清理、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对出土古钱币的保护可以分为出土现场初步清理与记录和室内整理两大部分。钱币的出土可见于窖藏、墓葬及其他遗址或遗迹单位,特别是多见于前两者。从出土一开始就要注意钱币的清理、记录与保护。出土进入室内之后,还需要我们对钱币的保存环境加以合理调节,以便于为展览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出土现场初步清理与记录

窖藏钱币由于是很多钱币长时间叠在一块,因而出土的时候会呈粘连块状,有时候还会有泥土或铜锈粘附在表面,窖藏钱币通常还有钱币存储容器或者窖穴。要详细记录容器或者窖穴的情况,钱币的放置、排列状态也应该保持原貌,并注意有没有相关遗物、遗存,粘连在一起不便分离的钱币应该采取套箱提取法,整体提取至室内整理。在发掘、提取钱币前,要做好文字和图像的记录,出土后要贴上标签,放入箱内避免挤压。

墓葬中钱币的出土需要特别注意钱币的出土位置、排列方式等,因为很多时候墓葬中的钱币不是随意放置的,为了复原历史的真实状态,需要我们详细、细致而全面地对墓葬中钱币作记录。锈蚀严重的钱币在提取的时候,要小心从事,必要的时候后可以整体提取。另外,在墓葬或其他遗迹单位中的钱币有时候因为泥土覆盖或位置较为隐蔽不易发现,这也需要我们谨慎、细致。钱币在取走前也要做好文字和图像等记录。遗址和其他遗迹单位中出土钱币也要认真对待,提取时候也要小心,并做好记录。

总之,现场初步清理要做到详细、全面、细致。出土现场的清理和保护是初步的,为的是保持出土原貌和了解遗址、遗迹内涵,并为接下来的清理、保护做铺垫。

室内清理与保护

由于出土钱币种类、数量多,因此很多时候需要室内进行整理。由于钱币本身具有特点,因而清理、保护的时候要采取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清理步骤应该有清洗、去锈、去氯、修复、加固、封护等。

清洗。一般清洗泥土和其他可溶性盐类使用清水或蒸馏水洗干净即可;而对于腐殖质和油脂类则浸泡之后使用酒精或丙酮溶液擦拭污染部位,然后用清水洗干净,至钱文清晰后用软毛毛巾擦干。对于泥土粘连或者出土时呈块状的钱币先用水浸泡一小时,至其松散,不要贸然采取机械方法剥离。铁钱,在清洗之前还要先在室内进行恒温100°C左右的强制性干燥,使铁钱中的水分蒸发,再清洗;对于锈结在一块的采用机械方法小心剥离,再干燥、清洗;必要的时候要对铁钱进行加固再清洗。

去锈。锈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对于无害锈如果没有妨碍文字的释读保持原貌即可,若影响释读则可以用机械去锈和化学药品去锈的方法。机械去锈主要是使用小型金属工具将锈剔除;化学药品去锈则是使用酸性溶液(如醋酸溶液、柠檬酸溶液,浓度在10%以内)浸泡1-2小时,然后用软毛刷刷出钱币上的文字,再用清水洗干净,用软毛毛巾擦干。使用化学药品去锈时一定要注意浸泡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后一定要用清水洗干净才行。对于钱币胎发锈的,先对钱币进行加热,约至150°C,使其锈粉脱落再用SA树脂封护。[余军:《古币的保护与修复》,《中国钱币》,2007年第1期。]

去氯。在钱币上出现蓝绿色粉状锈是碱式氯化铜,质地疏松,并且它会深入钱体并扩散,因而对铜钱造成很大威胁。要防止碱式氯化铜的破坏就要去氯离子,主要采取氧化银保护法和倍半碳酸钠浸泡法。氧化银保护法是首先采用机械方法剔除粉状锈,然后用丙酮擦拭腐蚀部位,再用分析纯乙醇将氧化银调成糊状,填充在腐蚀部位,使钱币表面产生银膜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倍半碳酸钠浸泡法是将钱币放入倍半碳酸钠溶液(浓度在5%以内)中浸泡,白天控制在40°C温度,晚上自行冷却,每周换溶液一次,三周后半个月换一次,浸泡至少三个月。前者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后者耗时较长,但可以保存绿色铜锈且不破坏钱体,且铁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刘舜强:《古币的修复保护技术》,《陕西金融》,1997年第9期。]

修复、加固及封护。对于珍贵的钱币可以使用树脂或者矿物粉粘接和填补,但是注意选择粘接的材料是否是可逆转的。对于胎体轻薄易碎的钱币可以采用树脂或加固溶液进行加固、缓蚀。长期陈列的钱币可以采用浓度在5%三甲树脂丙酮溶液涂抹,若封护后钱币颜色变化较大可以使用消光粉去掉光泽;珍贵的钱币还可以放置在有机玻璃盒内,并填充氮气。房址库房的钱币应该置于塑料钱币册内,取放时需要戴用手套。

以上方法是处理钱币的一些基本方法,遇到特殊情况还需要特别考虑。通过以上的清理工作之后,我们还需要对古钱币的保存环境作一些调节、控制。

钱币的保存环境

温度、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是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两个基本条件,也是钱币保存的要素。保存金属货币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分别是

光线辐射。采光照明是必须的,但是光辐射的作用下,会使有机质藏品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藏品褪色、泛黄、变脆及断裂,因此库房中的钱币应当在无光的环境中封闭贮藏;陈列中的钱币,特别是纸币受光照影响较大,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保存环境的光照。如建筑应当避光、门窗及展柜玻璃选择、紫外线吸收剂的应用及人工光源的选择等措施。

空气灰尘。空气中的氧、氯化氢、氯气与铜钱接触产生腐蚀物,如硫化铜、碱式碳酸铜、孔雀绿等;空气中的硫化物接触到银币会产生硫化银,使银币变黑;而与纸币接触产生无机酸,使其酸化。灰尘中的颗粒与纸币摩擦会损伤纸币,其中盐类遇到潮湿环境会使铜钱和纸币的酸碱性增加,灰尘还会带来霉菌等微生物使纸币发生霉变、腐烂。[万俐:《简述古代钱币的保护》,《江苏钱币》,2007年第二期。]因此,防止尘埃及有害气体进入库房及陈列柜台,建筑材料要防尘,要采用除尘排污的设施,进入库房要换鞋;对保存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标准作出制定,排除污染源为藏品的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针对不同质地的钱币要采取不同的保存措施,如龟贝、铜钱、铁钱、金银币及纸币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钱币保存在库房及博物馆里,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藏品目录将会不能发挥藏品的作用,因而需要我们加强对钱币的保管与档案管理工作。

钱币的保管与档案管理

放置在库房或者博物馆的钱币应当进行分类,建立汇总登记资料等纸质及电子档案。分类要统一标准,要考虑长远一些。分类之后需要建立汇总登记资料,内容包括登记号、藏品名称及年代等、来源及日期、存档号、备注等。

登记号:为钱币实物的流水编号,一枚一号,按顺序依次编号,登记号总数应为钱币总数,成套的钱币可以在流水登记号后加后缀说明,或在备注栏说明。如淳化元宝隶书、行书、草书对钱三枚,可以分别编号为H7011.1/3、H7012.2/3、H7013.3/3。

藏品名称及年代等:藏品的命名标准也要统一、规范,可以采用“钱币名称+折值+质地・时代”,如“大观通宝折十铜钱・北宋”;有背文的钱币可以采用“钱币名称+折值+质地・背文・时代”,如“绍兴元宝折二铁钱・背‘利’・南宋”。还可以考虑根据钱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进行定级。

来源及日期:需要详细说明,出土的钱币要写明出土时间、地点;传世品要写明入藏的途径及日期等。

存档号:为钱币入库或入馆后的分类归档号,可以与分类类别及登记号配合使用,达到可以方便的查找到每一枚钱币的具体分类放置位置。

备注:指钱币的其他信息。如钱币的保存现状、钱币的大小、重量、拓片及照片等。

汇总登记资料要有纸质和电子档存档,电子档案建立链接,可以迅速查找到钱币的照片信息。建立藏品的档案可以利用现在开发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IS)等软件,要方便检索、统计和管理。

钱币的展览与陈列

展览和陈列的有相同之处,即都是使物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区别在于展览是展期短、主题和展品常变换的陈列,陈列则相对展出时间长、主题和展品较固定,在此不细致区分两者的差别。

钱币的展览与陈列是我们利用出土钱币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普及钱币知识,宣传我国古代的钱币文化。采用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我们展览陈列的目的。

首先要有展览陈列的主题思想、基本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其次,是展出素材的创作工作;再次,需要精心考虑展览现场的布置及展品的布置,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展品布置适宜的陈列方式,适当地添加一些辅助展品,合理借用现代技术手段;还要考虑参观及其他服务工作等。[陈新余:《中国钱币学基础》P325-332,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此外,未来建立更多的专业钱币博物馆是很有必要的,也还任重道远。只要在现有的钱币博物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博物馆的有点才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书目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陈新余著:《中国钱币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上一篇:钢琴弹奏三要素 下一篇:325美元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