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三性”办银行

时间:2022-09-17 12:30:26

回归“三性”办银行

在发展和安全的矛盾夹击下,银行业迫切地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目标设定及风险边界,重新认识“三性”原则对于银行经营的重要性,回归理性的经营轨道

当前,全球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也在艰难转型。随着资本约束加压、利率市场化提速、金融脱媒深化及互联网金融冲击,中国银行业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和金融风险的日渐积累,迫切需要银行业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目标设定及风险边界,重新认识“三性”原则对于银行经营的重要性,回归理性的经营轨道。

安全性作为商业银行第一经营原则,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既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又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是银行应对支付的能力。维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重要手段。效益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保持流动性和保证安全性的重要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支持又对立矛盾。安全性是基础,流动性是保障,效益性是目标,必须协调统一才能保持稳健经营。

严格地讲,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史还很短暂,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去检验其真实的抗风险能力,但无论如何,在当下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三性”的基本经营原则都应当是银行业必须遵守的,稳健和审慎仍然是金融业发展理念的主旋律。

正确看待稳健审慎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从特性来看,银行首先是国民经济的服务者,然后才是促进者。稳健审慎不等于封闭保守,而创新扩张也未必会健康发展,一个是原则问题,一个是理念问题。保守稳健并不排斥创新,而是强调传承,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知和遵守。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创新并不是突破规则,而是规则的广泛应用。银行业必须避免短期逐利的经营行为,必须坚守稳健经营的底线,否则,以监管套利为动机、以加剧期限错配为方式的野蛮生长只会以牺牲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代价,最终偏离稳健审慎的基本原则。所以,银行要坚持稳健审慎的经营风格,在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承担边界内有秩序地推进创新,避免激进式变革所带来的经营性风险。

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当前,在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经营格局下,拼规模、抢份额的发展方式盛行,不少银行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终极目标,对利润的追逐日趋痴迷和非理性。严格地讲,利润只是一种财务指标,反映的仅仅是过去,而非未来。利润指标本身是容易纵和调控的,美国的安达信事件、安然事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分压缩成本支出和忽视风险控制,往往会使银行迷失长期利益,被市场热点和短期利益所牵引,追求不合理的利润。利润的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使得决策者往往只看到利润而看不到风险,构筑了一个危险的陷阱。所以,稳健经营观念下的银行必须努力寻求资本、风险、收益三者间的平衡,必须在风险可承受、资本可支撑的范围内赚取利润。对银行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的耐力更好、跑得更远。

回归“三性”的经营轨道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去,中国银行业长期享有“资本垄断、法定利差、客户需求庞大”等三大天然优势,但现在这些优势正在动摇。未来,客户、数据、渠道、智慧等将构成银行新的经营资源,形成新的银行盈利模式。因此,处理好“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并保持平衡变得异常重要。银行应保持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一定比例并随业务的扩大而不断补充。实行资产分散化,控制和分散风险。合理计划长期贷款和投资的规模与期限结构。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分析和经营预测,避免信用风险,减少坏账损失。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资产,增强对流动性风险的抵御能力。建立分层次准备金,恰当安排资产结构,实现银行的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增加主动型负债,使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减少非盈利资产,提高盈利性资产比重,加强经济核算,扩大资金来源,降低资金成本。严格业务规范和操作行为,完善经营监管体制,减少或避免无谓的资金损失。

总的来讲,回归“三性”办银行,就是要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使银行的经营回归传统、规范、稳健、审慎。要克服功利笼罩下的浮躁和逐利冲动下的短视,扭转一味追求利润而淡漠责任的经营方式,找到大致满足今天而明天又能承受的风险边界,通过良好的发展战略、有效的组织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全面准确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合理的资产负债组合等,达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链接

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首次出现于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在后来的修订中,将安全性原则置于首位。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强调银行业要回归“三性”原则,高度重视这一方向路线问题,把“三性”原则贯穿于银行经营决策的全过程,走上理性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唱响“123”产品创新之歌 下一篇:信用风险“水”深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