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堂 放开视野

时间:2022-09-17 12:13:50

丰富课堂 放开视野

摘 要: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文章将就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策略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好的课堂导入,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保证,没有好的开始,很难有满意的结果。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在课堂导入上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从教学的需要,到学生的特点,从学科内,到学科外,都不可或缺。毕竟,课堂导入,犹如一根“导火索”,使用得当,就能够点燃课堂智慧的火花。所以,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设置课堂导入环节,还需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以丰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以良好的启发。

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是课堂导入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常常运用,但是近年来此种导入方式似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原因是许多教师认为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吸引力,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不能形成一个“好的开始”。而事实果真如此?不然。笔者认为,课堂导入不分好坏,只有适当与否之分。在一些课文教学中,直接导入法还是具有相当的教学价值的。比如,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直接导入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笔者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一座山,然后往后画一个箭头,配上文字:“你认为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的想法。”只此一步,就激发了学生想象和课堂讨论的热情,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有的说山的后面是海,有的说是草原,有的说是房子,有的说是戈壁……答案很多,笔者不做评价。(此步骤不是为了形成统一的认识,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第二步:笔者接着在山的后面,再画一座山,配上文字:“如果你在旅行的过程中迷路了,在爬过很多山之后,发现山的后面,还是山,那你打算怎么办?”此时,学生开始思考,有的说原路返回,有的说走其他方向,有的说原地等待救援,有的说继续走下去……

第三步:笔者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转开话题问:“如果把这座山比作你梦想前行道路上的障碍,你是否会执着前行,不懈努力去实现你的梦想呢?”好,我们接下来去看看《山的那一边》的作者,怎么去面对这座山的。

以上就是笔者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中,设计的课堂导入,借题直接导入,很简单,但是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审题式导入,形成阅读期待

课堂导入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产生走进课堂教学的期待。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导入设计中,以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为核心的设计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一般而言,形成阅读期待的基础是学生对作者、或者对文本的内容有一些了解,但是不全面,而读者又很想知道更多,这样就形成了阅读的期待感。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以审题作为阅读期待产生的前提的设计理念。我们通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常可以折射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所以,要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着手。如《山中访友》的教学,笔者也将导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步:从地理位置着手。提出:“作者要到哪里去拜访朋友?”学生很快回答:“到山里。”

第二步:笔者紧接上面的问题,继续发问:“那什么样的朋友才会在山中居住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是农民,有的说是寺庙中的道长,有的说是隐居山中的居士……答案五花八门,笔者不做评论。

第三步:在学生的讨论声中,笔者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导入课文,说:“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李汉荣先生去山中访友,看看他的朋友是谁。”

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审题解题式”的导入运用效果不错。教师让学生先就题目本身,探讨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情境式导入,渲染课堂氛围

创设情境式导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实,近年来,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已经开展多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实践也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效实用的。在课堂导入设计中,情境导入也是重要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情境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故事导入、有图片导入、有音乐导入、有影视导入等。这些导入方式都各有特色,选择何种方式要视教学需要而定。

比如说,在《我爱我家》的教学中,笔者就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直观有效的影视导入。在课堂上,笔者播放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一些有趣片段,以此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或是利用录像等影视资料再现情境导入新课,或是利用审题解析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期待,或者是通过直接导入法让学生直面主题。只要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和选用,以便最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马方玲.语文教学的博与约[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2.袁焕玲.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3.杨颖.新课程后的高效语文课堂[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上一篇: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语文学习的另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