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入,提高学生探究意识

时间:2022-04-29 06:48:53

以问题为导入,提高学生探究意识

摘 要:以问题为动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所在。文章将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导入 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当然也需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事实上,要解决问题,就得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如果缺少了这两个环节,那是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为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仅供参考。

一、注重问题的思想性

既然要以问题为导入,就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慎重的考虑。如果问题没有探索价值,没有思想深度,那就没有探索的意义了,即便是探索,那学生也很难有所收获。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问题的设计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层次之上,要尽可能地增加问题的深度。

如,在《作为偶像》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以“谁是你的偶像?”“你与你的偶像有什么故事?”“你的偶像都出演了哪些电视剧,唱了哪些歌?”等为问题,学生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也会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问题与课堂的关系并不紧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只能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又如,教师以“杨利伟是你的偶像吗?”“你想像杨利伟那样做个航天员吗?”等为问题,那也是缺乏探究意义的。尽管这些问题与课文十分贴切,但是却没有思想深度,也很难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那教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呢?笔者认为,需要将具体的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让学生在习以为常的问题中,探讨未知的领域。比如说,教师可以从“偶像的力量”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偶像的本质和作用,以便能够正确地认识偶像的作用。如,笔者就以“偶像是否具有破坏性?”为问题,让学生在追星的同时,也认清盲目崇拜的不良影响。具体一些,笔者又以“孔子,是中国几千年的偶像,但是为什么在‘’中被打倒?而今天,为什么我们又要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以孔子为偶像?”这样的问题,才是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才能深有体会,才能对“偶像”有更多的认识。

二、注意问题的多面性

一个好的问题,不会只有一个答案。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设置问题也是如此,不能只为了一个“问题”而设置问题,而是要用多角度去思考,去设计,去提问。这是因为当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普遍存在一种单一、绝对的看法,而没有遵循“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导致对知识的摄取单一化。这也是当前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的根源所在。因此,注重问题的多面性,是高中语文教师在问题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阿Q正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阿Q精神的多面性着手,让学生进行探讨。我们通常所说的阿Q精神是指: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事实上,这一定义主要是基于文章写作的背景,是在一个时代急剧变革的时期形成的思想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精神是否一成不变呢?显然不是。在以名利为主流的今天,以精神的富有为骄傲,已经不多见,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普遍面临巨大的物质压力,而因压力产生的问题也数不胜数。在这种情况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否有了新的意义呢?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此,笔者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21世纪有何意义”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而探讨的结果是没有定论的:在某些情况下,精神胜利法,能够让人重新面对未来,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在某些情况下,会禁锢人的进取精神。而这正是学生所必须要探讨出的结论,是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需要。

三、注意问题的矛盾性

所有探索的动力,皆源于问题的矛盾性。正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心理的矛盾,才有了不断探索、解决困惑的动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一些具有矛盾性的问题着手,让学生一直处在矛盾冲突的思维中,找到更多的观点,取得更多的收获。比如说,在《贵在一个“新”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与题目相反的问题,如,提出:“难道‘新’就一定好吗?”让学生在这样具有相对性的问题中,探索和思考。

四、结束语

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然,达到目标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问题设计,但是必须要保证问题的思想深度、多面性和矛盾性。■

参考文献:

1.王相雷.初中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10年.

2.王尚普.初中语文教育个性化[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上一篇:小学新授课的导入方法 下一篇:让美的语言从“童心”里流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