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质勘查工作劳动消耗补偿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2-09-17 10:43:39

对地质勘查工作劳动消耗补偿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目前属地化企业化地勘单位在地质勘查市场上逐步沦为“打工者”,生存困难,影响了找矿积极性。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工具,通过对目前地质勘查工作劳动消耗价值补偿进行分析,发现其原因在于地质人员付出的劳动消耗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和找矿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为此应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研究制定成本齐全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预算标准,建立地勘单位找矿成果价值补偿机制。

关键词:地质勘查;劳动价值论;预算标准;消耗补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44-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立足国内,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目前深化地勘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找矿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

一、地质勘查单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999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999]37号)出台,国家组建地质野战军队伍,其他大部分单位实行属地化企业化管理。从此,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地质勘查工作运行体制由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混合运行,逐步向公益性、商业性分体运行转变。原来的国有地勘单位也逐步分化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地勘企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地质找矿领域力度的加大,各类地勘单位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地勘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实行预算管理,基本支出有保障;社会地勘企业起步早、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多数属地化或企业化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由于可用于经营的净资产少,设备陈旧老化,离退休人员多,历史欠账严重,在地勘市场上逐步沦为“打工者”,不用说发展,连生存都成问题;不用说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有时都难以维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在哪里?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地勘单位地质人员付出的劳动消耗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和找矿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地质勘查工作劳动消耗补偿分析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前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力的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在劳动的作用下转移自身包含的由劳动力的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在生产中,一方面,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另一方面,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除了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外,还创造新价值。

从资本主义生产者的角度看,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可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其中W表示商品的价值,c表示不变资本的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的价值,m表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但剩余价值却以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论述总的来讲是强调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这是由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不应苛求马克思。但是,在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价值公式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分析经济现象,尤其在企业成本补偿和收入分配方面。

从成本补偿的角度来看,企业生产成本主要由c+v构成,c代表投入的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原材料,这一部分不能创造新的价值,只能在劳动力的作用下以新的形式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v代表人工成本,体现的是投入生产的活劳动价值,具体表现为工资津贴、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m代表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最终表现为利润。

(二)地质勘查劳动消耗补偿分析

在目前的地质勘查领域,从理论上讲,地勘单位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时,均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预算标准》获得了项目经费,成本得到了补偿,但是为什么属地化企业化地勘单位却面临着本文开篇提到的困难局面呢?

首先,目前地质勘查工作普遍使用的预算标准是《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以下简称“2007标准”)、《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试用)》(以下简称“2010标准”)和《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试用)》(以下简称“基金标准”)。2007标准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发的,目前仍在使用,但是标准已经明显偏低。基于此,在2007标准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因素增长测算制定了2010标准,经国土资源部同意在“地质调查评价专项”中试用。这两个标准均是针对地质调查项目特点制定的,使用对象是从事国家公益性地勘工作的事业单位,只适用于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的编制、审查及管理,其成本构成中不含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利润及税金等。但是由于标准的权威性,大部分其他性质地勘单位和其他地质专项也在使用这两个标准。这样,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及地勘企业在承担地质调查项目时,就面临着成本消耗补偿不完全的现实。

其次,基金标准是针对中央地勘基金项目资金管理特点制定的,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承担主体的不同,分为全成本费用、部分成本费用两种水平,对有财政事业费拨款的项目承担单位按照部分成本费用水平的调整系数执行,没有财政事业费拨款的项目承担单位直接执行全成本费用水平。实际上,大部分属地化地勘单位仍然戴着“事业”帽子,在性质上仍然属于事业单位,或多或少有一些财政事业费收入,这些事业费收入主要用来补助离退休和下岗职工工资和医疗费,剩下的能够用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经费很少甚至没有,但是按照规定又不能执行全成本费用标准,导致承担地勘基金项目的地勘单位的劳动消耗得不到合理补偿。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获得应有的合法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地勘行业又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也是一个对智力投入要求很高的行业。地质勘探工作从成矿、找矿理论研究开始,直至提交最终可供开发利用的勘探报告是一个连续复杂的劳动过程,地勘单位的智力投入对物质生产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起着首先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地勘单位创造的利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任何企业通过投入固定资产、原材料和活劳动以及加强管理应获得的社会平均利润;一是地勘单位智力投入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所以,这时m就可以分解为m=m1+m2,m1代表简单劳动创造的正常利润和应得的消耗补偿,m2代表复杂劳动(智力劳动或创造性劳动)应获得的超额利润和消耗补偿。

通过上面分析,就会发现属地化企业化地勘单位在使用目前预算标准时,由于物化劳动、活劳动和再生产不能得到合理补偿,导致生产资金严重不足,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地勘成果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三、地质勘查工作劳动消耗补偿建议

(一)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1999年37号文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许多单位留恋旧体制,仍然希望能够获得国家财政拨款,不愿意走向市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结果是戴着事业帽子,却得不到原有的全额事业费拨款保障,承担商业地质工作时,又不能按企业使用全成本预算标准,出现举步维艰、难以适应市场的现实情况。

建议在本轮事业单位改革中,国家应着力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在保证地勘单位现有利益不损失,地质工作者待遇不降低的前提下,将地勘单位推向市场;广大地勘单位应顺应潮流,抓住机遇,敢于接受挑战,真正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主盈亏的企业实体。

(二)研究制定成本齐全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预算标准

目前针对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主体,反映从事商业性地质勘查消耗与补偿的地质勘查预算标准还处于缺位状态。建议针对那些承担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的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转制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质勘查单位,按照地质勘查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研究制定与现行预算标准体系一致的含固定资产折旧费、职工福利费、“五险一金”、相应流转税与平均利润的全成本的地质勘查预算标准,成本结构上充分反映从事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的全部消耗与补偿,解决预算标准使用者和标准内涵不一致的矛盾。

(三)建立地勘单位找矿成果价值补偿机制

地质勘查工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地域性、探索性和继承性,需要长期的资料、经验与人才积累。这就决定了地质成果的获取以活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工作方式以脑力劳动为主,工作人员以高学历专业人员为主。所以,不但要对项目承担单位简单再生产消耗进行补偿,而且还要对其扩大再生产消耗进行补偿,不但要对其地质勘查的简单劳动消耗进行补偿,而且要求对其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消耗进行补偿。

建议考虑从国家层面建立地勘单位找矿成果价值补偿机制,让地勘单位参与探矿权出让收益分配中来,从而使地勘单位地质工作人员复杂劳动消耗得到补偿,有利于调动他们的找矿积极性,有利于国家找矿突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商彦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J].工业技术经济,2003,(1):69-70.

[3] 龚庆秀.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南方论刊,2010,(4):7-10.

[4] 王仁财,高永臻.浅析地勘单位找矿成果的价值补偿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7):227-228.

[5] 王国丰,李丹.推进地质勘查经费匹配公平公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4-09(7).

上一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