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1 04:10:51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1

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课题案例班级教师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自市级课题“学习共同体研究”实施以来,本课题案例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请与我一路同行”项目,他们辛勤付出不求回报,表现了我校教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但是,他们在积极参与本班课题研究期间,一再表达对作为未来科研项目正式课题组成员有着强烈的愿望和热情,本次课题申报不仅能为他们提供重要的亲身参与课题研究和合作创新平台,更是激发众多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自我素质提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机遇。所以本次课题研究不仅仅是课题研究的本身意义,而且是我校倾力打造科研型、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本质要求。

(2)校内其他教师的个人发展愿望

在本案例班级课题实施过程中,本班任课教师以课题研究为重要平台,积极展现了个人的团队参与与合作创新能力,提高了本班教师能力的核心竞争力,见证了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课改效果和积极影响。一些非本班教师,如:郭燕、冉文秀、李文斌等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该教学课题研究项目,表示了积极的认可态度,并多次请求本课题负责人再次申请新课题研究项目,以便早日成为课题组的新成员,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促进个人发展。

(3))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阶段性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展示

新课七步教学法在我校全面实施以来,各实验班级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方面,通过“七步教学法”如何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读建”意识深入内心,同时发挥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集体智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教师的整体协作产生巨大效应。另一方面,新课七步教学法中“合议”环节是“读建”环节的延续和深入,没有“合议”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的交流,就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七步教学法”中的问题解决环节不会得到贯彻执行。所以,探索“七步教学法”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主动、高效因素,以及该教学法的易操作性的实际措施,建立合理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新课七步教学法”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更是建立和丰富初中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举。对该评价体系的探索,将使我校课改案例班级教学效益的达到最大化,为学校进一步推V“新课七步教学法”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和参考,倾力打造新颖、科学、高效课堂模式,引领铜仁市教学改革新时代。

2.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近来,我校与其他学校进行了几次卓有成效的校级教学改革经验学习交流活动,以及参加了系列课改观摩活动,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做法多处于新法教学改革的起始阶段,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实施,即“有形”。实质性“读建”环节并未真正做到最好,缺少“内涵”意义。他们的学生学习课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建立科学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读建”与“合议”的实施效果没有科学的衡量标准,有碍于课改的进一步

实施。这正是我们目前申请的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最近苏州教育专家来我校指导教学工作,他们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非常感兴趣,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且想进一步了解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改革的具体做法。这说明,毋庸置疑,我校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新课七步教学法”是恰逢其时,时下,全面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新课七步教学法”,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该课题研究项目,实属明智之举。同时,这也将有力推进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改革的全面顺利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随着“七步教学法”的不断在附中课堂的深入,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等呼声伴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正逐步实现。合作学习是我校“七步教学法”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但是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必须有完善、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因此构建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在小组合作学习推进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开放性非常重要。

构建学生学习“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增强科研意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平等的信息交流对话,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生的自主“读建”和合作交流“合议”成为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借助“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创新性教学,促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学专家转变。

2.课题研究的理论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将创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构建“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使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趋向为有机整体,促使教学实践成果转化为为教学理论成果,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科学发展的目的。

(2)本课题研究旨在借助研究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七步教学法在实施方面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与“合议”环节,我们采用了以下评价体系:

(1)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环节的评价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要每个学习合作小组所有成员在课堂上能够安静地自主学习,并且能用红笔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公式等作圈注、标记等,给本组加3分。但如果某一小组中有一位同学没能做到,则该小组不加分。其目的一是,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即“读建”这一环节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自主学习。其目之二是,利用学习合作小组集体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那些不能静心做好“读建”这一环节的学生。因此,这一评价机制也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2)“读建”后续环节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方法:

当教师检查课堂提问环节“新课早知”的内容时,该评价分数按以下方法给出,学习合作小组1号、2号加1分,3号、4号加2分,5号、6号加3分,7号、8号加4分。通常每节课设计的学案会提示学生下节课课前新知要提问的问题(即“读建”内容),这样,每个学习合作小组成员对自主学习内容(读建)和要解决的问题就非常明确了。他们只要解决了这两个简单的预习问题便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需要指明的是,看似不公平的评价方式却有独特的效果。为了能抢到回答问题的高分,维护小组的集体荣誉,成绩优秀的1号和2号同学会想办法帮助并督促成绩较差的5号、6号,甚至7号、8号同学解决“读建”环节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抢答问题,为本组赢取更多的奖励分数。同时,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新七步教学法课堂重新找回了在传统课堂上缺失的自信心和存在感。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学习合作小组里的7号、8号同学都在积极准备下节课要提问的问题,3号、4号甚至1号、2号同学又怎肯落后于人?显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好了课堂上的“培优扶弱”工程。只有抓好了“读建”这一环节,学生才能通过“合议”环节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了教和学的预定目标。这种对学生“不公平”的评价方式恰好起到了督促后进生,激励优秀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并激发学习合作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共赢。

(3)新课七步教学法中“合议”环节的评价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把“合议”这一环节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学习小组内“合议”,另一N是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议”。组内“合议”的积极性(动力)评价来源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议”(交流),对于小组之间的“合议”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对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议”的评价由考评组依据各组实际参与人数给分,标准是1人交流一次,该小组得1分。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小组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一般情况下,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小组间“合议”较难的内容,较容易的内容由组长交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这样做的目的是,无论学生学习层次如何,均有参与“合议”的表现机会,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同样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成就感,真切感受到集体荣誉感的魅力,是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读建”)的肯定。但如果遇上参与“合议”小组的任务只有一道题的情况时,我们可以让该小组组内“合议”,探究是否有两种或多种解答思路,从而拓展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的组内“合议”的兴趣和团结协作精神,真正体现了新课七步教学法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合议”环节的目的。

②对小组“合议”的评价另一指标是参与“合议”的同学陈述的语言是否有条理,逻辑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等,符合这一要求的给参与“合议”的小组加2分,该分数由教师给出,考评组负责登记。这一评价标准主要基于对小组间“合议”参与者的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它要求学生在参与小组内“合议”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强调问题解答的合理性。这就要求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尽可能具有深层次的领悟能力。

③小组“合议”评价中的“纠错”和“补充”参考指标:小组之间进行“合议”环节时,如果某一组里有人指出其他交流小组的不足或纠正其存在的错误,或者对其他小组的问题解答、讲解有另外补充内容或问题解答思路时,他将为本组赢得2-3分,该分数由任课教师给出,考评组做记录。这样的评价参考指标不仅要求参与交流的各小组成员认真、细心,讲解的人要认真讲,不能出现漏洞或错误;听讲的人也要仔细、谦虚倾听别人的讲解,否则,如果找不到为讲解者补充的内容,将会失去赚得额外加分的机会,同时这也是要求交流双方相互尊重。

④小组“合议”评价中的“组织有序”指标:学习小组参与小组间的“合议”环节时,各小组组长需要组织自己的组员迅速站到或坐到容易听到和看到的位置参与“合议”。如果某小组成员坐到不便于“合议”的位置,将视其为态度不端正。或者发现有人听课时注意力明显不集中,将对该组员扣除2分,组长扣除4分。如果学习小组“合议”时全体成员均能做到以上要求,则给该组加3分。以上情况由考评组来决定加分或扣分。

⑤对于小组内部的“合议”评价指标:在课堂上,当各组民主推荐指定号数的同学上黑板板演时,小组内部能按指定的号数辅导,如:1号辅导3、5号,2号辅导4、7号,3号辅导6、8号,小组内部将加上指定的评价分数3分。这是一种在“七步教学法”的课堂上典型的兵教兵的重要环节,也更多地体现了“七步教学法”课堂上的全民化,也是“七步教学法”课堂上的“培优扶弱”工程。在黑板上板演的同学,正确的将依照规定的分数加分,如:1、2号加3分,3、4、5号加4分,6、7、8号加5分加以评价。

(4)“读建”与“合议”评价方法的“升级”和“终评”:

本课题组非常重视“读建”与“合议”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既重视“过程”,又肯定“结果”。事实证明,这种评价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为保证“读建”与“合议”评价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我们主要采取了“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每学期和每学年一大评”的评价方式。比如,经过评价评出的“周冠军、月冠军、学期总冠军、年度总冠军等”来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争取做到最好。颁奖形式也体现了逐级上升的特点,“周冠军”、“周优秀小组”在班会上由班长及班委颁发纪念奖;“月冠军”、“月优秀小组”由课题组成员教师代表颁发纪念奖;“学期总冠军”和“年度总冠军”奖颁发仪式将有课题组所有教师、全体学生及家长、学校教科处领导参加。颁奖时,冠军组学生和家长一同上台领奖,由教科处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代表以及家长代表颁发纪念奖。此外,在课题组能力范围内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期总冠军”和“年度总冠军”小组将有一个实现愿望(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的机会,活动过程全程拍照记录并以此制作成活动电子相册。初中毕业时,将把这三年以来的全部电子相册刻录成光盘送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珍藏,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在我校参与并受益于新课七步教学法教学改革留下的永久的美好回忆。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构建课堂学习小组评价机制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目前铜仁学院附中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读建”和“合议”现状,进行教师学习研究,进一步明确、细化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和“合议”的评价机制,在研究的后续阶段,进一步学习研究国内外最新的课堂小组评价机制文献,以取得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1)问卷调查

调研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对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方式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问题按如下四个维度设计:

第一、“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对学生上课学习信心态度的作用。

第二、“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对课堂学习效率的作用。

第三、“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

第四、学生对待“读建”与“合议”环节评价机制的态度。

问卷问题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问题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客观题作定量统计分析,对主观题采用定性分析。

(2)定期访谈

调研方法:定期采用个别访谈和部分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与“合议”的评价机制的开展情况以及社会实践等诸方面进行访谈,掌握课题实验有关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有关结论。

3、实验研究法

课题实验第二阶段,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成绩等各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记录,留下可比对的各种信息。课题实验第三阶段不同时期,经过一定的实验后,对学生各种变化情况进行定期收集,并与前期比对分析,得出实验初步结论。

注重对实验学生前后不同时期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并及时调整实施的评价机制方案,寻求最佳评价方案,验证实验结论。

4.个案研究法

运用此法研究构建新课七步教学法“读建”和“合议”的评价机制的差异性,对特定群体等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摸清问题所在,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应对措施,深入效果分析,为课题积累丰富素材,以便课题成果的全面推广。

五、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准备论证阶段:2013.03―2013.06。成立课题小组,形成“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和“合议”的评价体系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课题实验第一阶段:2013.09―2013.10。实验教师依据课题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

(1)了解每一个学生,拟划分8个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需要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特长、学习背景、学习动力、组织能力及家庭背景,以便于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其优点、特长并且参与到小组的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及管理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拟把班级学生划分为8人为一组多个临时学习小组,使学生提前感受一下学习小组的氛围、管理气氛,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潜意识的认识。

(2)制定一个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和“合议”的初评方案。

在2013级(5)班课堂上课题组所有成员制定了一个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和“合议”的初评方案,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机制的试验结果。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步评价机制的完善作出实证依据。

3.课题实验第二阶段:2013.11―2014.04.

具体步骤如下:

(1)正式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8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和“合议”环节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2)课堂小组评价机制的建设及不断完善:

小组评价机制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小组内评、组与组之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的评价结果,认准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标,面向学生的未来。

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体组对初步评价方案作出重新的调整并进行初步的完善。这样,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动力的发动机。

4.课题试验的第三阶段.2014.4-2014.12

根据课题组第二阶段在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在2013级(5)班的实施情况。课题组所有成员和班级内的小组长参与讨论。充分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再次对“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与完善。使评价体系更趋向于完整化,合理化,和情化。更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

5.课题实验的第四阶段.2014.12-2014.1

依据完善后的课题新课起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课题组作出最后{整与完善。进一步总结积累经验。形成可以在附中大面积推广的实验成果。

六、本课题已解决的基本问题:

1. 确立了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课堂评价机制;

在七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构建“读建”和“合议”的评价机制,努力建立以学生为学习者个体,师生群体为助学者的和谐课堂教学新模式。真正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2.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培优”的目的。

由于在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的组内“合议”的环节中,有指定的如1号辅导3号、5号;2号辅导4号、7号;3号辅导6号、8号这样一个“培优扶弱”的环节。所以极大地调动了1号、2号,甚至3号的学习积极性和被需要的欲望,致使1号、2号甚至3号会在讲新课之前把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3-5分钟的解疑解惑。剩下的时间对组里的学生进行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从心理学上讲,1号、2号甚至3号要做课堂上的“小老师”。而且组里的较弱的同学对他们有需求的欲望,这种“成就感”和“需求感”会支配这个优生提前自主,并且会耐心地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优生在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播费弱生的同时,也起到了巩固基础的作用,而且弱生出差错的地方正好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优生在解释这些易错点的同时,提高了自己解决易错点的机会的能力。所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新课七步教学法的确起到了培优的目的。

3.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扶弱”的目的。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培优扶弱”这个环节,的确起到了“培优”的目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也确实起到了“扶弱”的目的。在我们常说课堂上的“弱生”,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内能理解或接受的内容较少。能有人来耐心地手把手教的机会少的可怜,从心理学上来讲,能有人真正的关心他们,或者说把他们放在一个和其他同学平等的位置上来讲的机会更少。所以长期以来,他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扰纪”的这样一个位置。课堂学习成绩不上,还经常在教室内扰乱纪律。

但从我们的七步教学法注入课堂,再加以我们的课堂评价机制到位以来,这些差生的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一个问题,优生回答加1―2分,而他们回答加3-4分;同样一个题目,优生解答加2-3分,而他们解答需加4-5分,而且不是为自己个人加,而是为组里加。这样无疑让这些弱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而我们课堂的“扶弱”工程,是每一个优生真心诚意地辅导“弱生”,耐心地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讲解,是这些弱生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室内被关注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为了自己的小组的发展而放弃“扰纪”的行为,归属到组内管理来。所以说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扶弱”的目的。

4.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的“培优扶弱”环节中,为新课七步教学法的增效起到以下两点作用:一是优生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又进行辅导“弱生”,这样无疑对优生巩固基础知识,对优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二是课堂上由传统课堂上的一个“老师”转变到七步教学法课堂上的八个“小老师”,甚至十六个、二十四个小老师,无疑对“弱生”的提高提到了一个增效的作用。

那么“减负”的作用又在哪里呢?由于课堂上有大量的“小老师”的参与辅导,所以课本大纲内要求完成的内容,课堂上会提前高质的完成。剩余的时间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们有了课堂上的基础,然后再提炼出作业中的中等难度或较难的题,在课堂上“合议”解决。这样一方面来讲符合数学的由简到难的思维规律。另一方面来讲也的确为学生今天的作业起到了一个“减负”的作用。粗略地平均核算了一下,每节课能解决到作业上3-5道大题,5-8道小题是能够有时间顺利完成的。

因此,有了这样一个课堂上的评价机制,所以学生们在课前激情自主学习,课堂热情辅导,课下轻松作业的良性循环中完成。

5.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的运行,起到了营造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目的。

由于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的运行,更由于评价机制中有一条被评为“月冠军”学期“总冠军”组的小组,在课题组能力范围内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组有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活动过程去程拍照记录并以此制作成活动电子相册。在2013至2014学年几个小组体验后,小组内一致要求把其他学科的学习全部纳入到我们的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中怼K以目前其他科目的学习也积极运行起了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尤其在课余时间都会发现一些组里为了争取“月冠军”、“学期总冠军”,整个组里都在积极地投入背英语课文、单词、语文课本等等。为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6.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调动了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

在课堂评价机制延伸到课下的同时,班级里的所有任课教师也都被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感化着,积极地尝试着把课堂评价机制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使整个班级每个学科都因为有评价机制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而这种学习热情为我们新课七步教学法起到了增效减负的目的。

以上几点是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以及课堂上一些我们还未开发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探讨。无论课题结题与否,这些问题始终是我们课题组努力继续探讨一个问题。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使用范围。

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以下方面得到应用:

1. 七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

2. 班级文化建设的构建;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2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综合教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11-02

现代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教学的目标是一个更综合、复杂、动态的概念,因此对于高校课堂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也就具有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多元化的特点[1]。

一、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现存的问题

1.过分关注“生评教”,其他评价方式流于形式。高等院校越来越意识到高校已经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员,收费制度改革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市场属性[2],必须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与评价。“生评教”这种方式及其结果也因此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然而,世界各国高校的实践均证明过度依赖生评教已经引起分数膨胀、课程教学贬值的问题。在美国大学中,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要求学生在评价表上填写个人信息。但是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不署名的;有些即使是要求署名,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评价是真实、有效的。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应包含专家、领导、学生和同行以及师生自我评价等多个角度,使得多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形成相互印证。许多高校组织的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已经涵盖了以上各种。但这些方式之间往往是割裂和孤立的。这也是各种评价结果在实际中没有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造成其他形式的评价流于形式。

2.评价内容和标准过于单一。不同领域的课程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在同一个专业内,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关注点和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除此以外,特点鲜明的行业类院校,其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有别于其他一般类综合性大学。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课程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一会造成评价结果缺失客观性、适用性和准确性,另外还会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除了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区别外,还应注意教学过程阶段的差异。课程教学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效果阶段构成。准备阶段需要关注教学意向、教学观、教学策略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期、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安排是否合理及环境资源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施阶段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实际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否和谐及满足教学需要;效果阶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公平、有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并及时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制定有效解决措施[3]。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阶段采用相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另外,在同行评议中,由于受资源和条件所限,成员绝大部分属于其他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受专业领域所限,很难发现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

3.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反馈。“评价”不是教学评价的单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激励、调节和改善的作用。因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使得被评价对象(教师或课堂教学)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评价主体对其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并不完善。学生评教成绩、同行评议结果、专家和领导的建议,被评价的教师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也缺少对这些评价结果的分析、评议及对问题改进措施的制定。反馈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教学评价过程不能构成完整的回路,其本身的意义和功能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造成部分教学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主体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评价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于解决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初步建议

解决和改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工具方面共同入手,寻找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并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多样性课程教学的评价,应从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以及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设计评标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也有统一的规律和共性的教学要求,不可能一门课程一个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比如笔者所在高校,鉴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分类的现状,建议从专业大类入手(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分别设计理论课、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不同评价主体关心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专家评价一般侧重在专项诊断与分析;同行评价侧重于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协作关系和敬业精神;学生评教侧重于课堂教学效果;领导评价应侧重对教师专业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4]。这些侧重点也应在不同类别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

2.构建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许多高校目前已经构建了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关键需要真正充分发挥各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因而,本文建议以目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为基础,采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赋予不同教学评价方式的结果以相应的评价权重,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势,定期给予每门课程综合的教学评价结果。

3.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建立多渠道、多手段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在线评价比纸质表格评价的效果更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在线评价可以使得被评价者及时、全面获得评价结果的反馈,并第一时间针对评价结果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建议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评价和反馈网络,使得学校、学院、各评价主体及被评价者能获得教学评价结果的相关信息。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全过程环节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和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议,形成系统的、闭环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全过程的构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参考文献:

[1]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79-81.

[2]蓝江桥,冷余生,李小平,余敏,舒重胜,石绍应.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96-100.

[3]梁惠燕,高凌飚.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6):20-23.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3

【关键词】先学后教 异质合作 教学模式 课题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福建省重点资助课题《“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FJCGZZ11-004)的结题成果,课题组长王洛阳;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4-02

一、问题的提出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学校的生源现状,学校启动了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课堂教学模式》,在项目实施中课题《“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被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为“2011年度福建省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FJCGZZ11-004,组长王洛阳)。课题的实施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改革传统教法中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课堂沉闷、机械训练和教师满堂灌的现状,倡导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交流和异质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从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皮亚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至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其核心都是变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倡导目标导学,以学导教和以学定教,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课题组长王洛阳副校长于199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主持的《自学辅导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目标定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并在2002-2005、2005-2008完成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的实验研究》,该研究改变了教学方式(teaching style)和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把自主学习引入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6-8人进行异质分组学习,教师依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工作,小组成员在组长协调下,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知识,检测学习效果,自我矫正学习偏差的教学方式,小组成员互帮互进,共同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学习任务,成果《中学数学异质合作教学研究》发表《中学数学杂志》(CN37-1116/O1,2004年6月第3期)。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生为本,课堂中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生态课堂和高效课堂,让每一位师生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提升教育质量。

先学:教师立足教材和课标要求,以“导学案”形式让学生预习到位,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发现疑惑或问题。课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案导学”中,教师适时进行检查、解惑和指导。

后教: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只教学生不会,突破难点进行精教,让学生讨论“疑惑问题”,对知识能懂会用、勇于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相长活、师生配合共提高。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进行上台讲解。

异质:班级打破传统课排列方式,每班学生每6-8人异质分组学习、生生结对帮扶;组间同质学习竞赛、组内异质学习帮扶。

合作:对学习目标和预设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学生激烈讨论能交流,个性不同多展示,体现“生教生、生帮生、生生进步”的特点,学习中体现协作精神。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课题基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思想,以生为本,构建生态课堂; “自主学习”和“异质合作”相结合,推行“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新模式改革的改革和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进行自学质疑、交流释疑、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等“启想议知”四结构教学模式。创新校本教研和学生评价新模式,打造“跑舞操”大课间并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和制度建设。

2.研究内容

主要进行“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途径、方法和评价研究;有效“导学案”的编制研究;学习小组“异质分组”方法、小组评价、学习过程中讨论、展示和反馈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谈“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各学科实施“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研究;“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下的校本教研创新模形式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教学教研管理制度研究;特邀晋江市远华中学“先学后教”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3.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寻找理论支撑和可值借鉴的策略与方法(文献研究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形成系统,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经验总结法);通过各种教学案例的实施与研究,总结经验,建构模式(案例研究法),编制问卷对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法),应用于“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行动研究法)。

五、课题实施的创新做法

1.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强化集体备课制度

(1)建立“1+1”校本教研活动和创新教研形式。在课题实施中,创新校本教研新形式,建立课堂教学改革执教教师参加的两项“1+1”校本教研新举措。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每周跟进听课,定时间、定地点专题研讨,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与困惑。具体做法是一日一反思,一周一总结(即日反思周总结)。基于课题研究举行“第二届教科研月”活动,活动主题为“聚焦课堂教学,深化校本研训,精细育人过程”,活动安排了面向全市的“学案导学,构建理想课堂”为主题的教学公开周活动、专题教学交流会、各类考试质量分析会、教学基本功比赛、校本课程研讨、骨干教师考核、作业和预习笔记展示、“日反思周总结”校本教研、专家讲座、向家长开放“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教学模式课堂和班会课、教学常规检查、学生社团展示、趣味体艺“嘉年华”和“十二五”省市校各级课题研讨会等活动。以此推进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浓厚校本教研氛围,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每周反思单

(2)编制高效导学案。导学案设计是针对课题实施中为高效课堂教学系统性而设计的,它既是一个过程性方案,呈现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的“导学、导练、导测、导评、导思”整个循环性学习过程与方法,又是一个师生共享的教与学文本。我们强调要发挥集体备课效能,共享教学资源,减小班级之间差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也是导学案创生主体。一个成功导学案的设计,必然是师生群体智慧的结晶。

(3)建立家长推门听课制度。课题实施中让家长走进课堂,亲密接触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老师的教学情况,让教学接触社会,让课堂联系实际,让“学生、家长与教师”三位一体交流,对密切家校联系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建立“家长推门听课”制度,不需通知或约定,老师或家长均可进入课堂听课,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情况,课后进行“三交流”。一是“家师”交流,由听课人员和授课教师交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向授课人反馈评价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二是“家生”交流,由家长和孩子交流,孩子在课堂的所思所想所为进行反思,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三是“师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意见,实现教学相长。

2.课堂建立班级学习小组,促进同学合作交流

(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建学习能力相当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2)确立合作学习小组,生帮生。组内民主推荐学,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并采用组长轮当制度,同时融洽了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两位组员间建立学习互帮结对子,生生结对,生帮生,生促生,生督生,实现生生进步。

3.渗透教育心理学原理,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原理,课堂上师生活动有序进行,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采用“激励理论”,构建生态课堂,在课堂,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的赞许、认可、微笑、手势、注视作为强化物,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活动与记忆积累率的关系密切。讲座的记忆积累率是5%,阅读的记忆积累率是10%,视听的记忆积累率是20%,小组讨论的记忆积累率是50%,即时使用的记忆积累率是90%。

4.邀请专家把脉,提供专业理论指导

福建省普教室陈峰主任组织全省各设区市(地区)教研室主任、教科院院长、教科所所长、泉州市教育局、晋江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共70多人观摩初中和高中共18个班级的《“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改革》开放性课堂,进行推门观课、教研议课、现场点评和专家报告。陈峰主任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改革》经过近一年的实施,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教学管理和项目的推进思路清晰;老师用心地撰写学案,有针对性,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围绕教学核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强,小组活动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一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六、研究成果

1. 构建“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构建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和针对性,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以“组间同质,同组异质”分组学习为原则,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倡导“讨论交流、个性展示”, 促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协作等能力都得以养成和提升。本课堂教学模式有四个结构:“启、想、议、知”, 三个环节:“展、结、评”。“展结评”为“知”打基础,“知”体现在“展结评”。

启:学案导学,启发质疑,异质互检(约5分钟)

想:根据目标,问题冥想,师生互补(约3分钟)

议:任务分组,异质合作,探究讨论(约8分钟)

知:具体体现三个环节(约27-29分钟):

展――学习交流,思想碰撞,展示提升(约16-18分钟)

结――结对验收,精讲点拨,巩固小结(约6分钟)

评――达标测评,迁移应用,效果评估(约5分钟)

2.成果创新之处

(1)课题选题的创新。把先学后教和学生异质合作学习联系起来,构建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方法和评价研究是以“生本理念”构建理想课堂的创新点。

(2)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创新。心理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研究内容的创新。本课题否定“学生的学习以教师的教为主”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把教师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把预习结果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学生预习所呈现问题的解决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目标的达成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异质合作、讨论探究来解决,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参与知识的建构,并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主体。

(4)校本教研形式的创新。校本教研“1+1”、“磨研”、研训一体、VCT、“教科研活动月”等校本教研形式的创新,创新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5)创新班级文化建设。进行“A课间操+B兔子舞+C跑操等微格体艺”大课间改革,既发挥了各班团结协作精神,又在快乐中个性化地锻炼了身体,感受体艺文化的乐趣。

3.提升了教育质量

学校是省三级达标中学,高一年招生安排在10所一、二级达标高中后的第三批进行录取,但连续三年学校本科上线50%以上,本专上线90%以上。主要原因是学校因材施教,尊重异质学生的个性特长,开设适合他们发展的校本课程,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体育艺术为两翼”为思路办学;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研和研修,优化课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能,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贯穿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课题和项目的实施以来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研部门的重视,目前,共有32家兄弟校、教科研部门和院校代表和28名特级教师、教授来校观摩指导;专家和领导们采用走课、预约听课和推门听课的形式深入课堂听课,一致肯定了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认为该课题实施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是有效课堂的有力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变革,对推进福建省省教育改革项目《“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4

关键词:观课;议课;问题;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23

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同伴互助”式的教研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沈毅,崔允,2008)。课堂观察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在课堂内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的有效性等。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以及课堂观察所提供的研讨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仝亚军,徐香云,2010)。

一、课堂观课的基本步骤

观课总是在一定的目标驱动下而发生的产物。观课主题分为一般性观课和特殊观课主题。一般观课主题是指“全景式”或“全方位”地观察整个教学过程。特殊观课主题是指集中观察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技能(王斌华,2005)。“全景式”课堂观察是对传统听课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尽管传统的听课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有其可取之处(屈小武,2009)。“全景式”观课是我们对课堂进行研讨和评价的常用方式;特殊观课主要适用于初入教门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对教学某一侧面感兴趣或存在疑惑,他们想通过听有经验教师的课,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1. 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上,观课教师要跟上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把自己观课的目的以及观课的重点进行说明。如果是研究课,课前会议上也可请上课教师说课。任课教师主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计思想、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等,使观察者对本节课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为实施课题观察提供帮助;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观察者对教学环节和流程有大致了解;从课堂气氛、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等方面介绍本班情况,并且提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以及困惑,以便观察者在观察时更具针对性。这之后,观察者可从自己观察点出发,针对任课教师的说课进行提问。

2. 课堂观察

尽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课型的教学有不同特点,对课的结构也有不同的划分,但课堂结构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根据课堂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把它初步分成:

导入呈现、学习巩固和拓展运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英语有效教学的整体性观察框架(见表1,屈小武,2009)。

表1 基于英语学科的课堂观察框架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如果观察者观课的目标是课堂的细节或环节,也可按照事先制定的观课量表进行操作,如对课堂提问的统计,见表2(仝亚军,徐香云,2010)。

表2 课堂提问观察记录表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如果是集体性观课,我们还可以给不同小组分配不同的观课任务,从不同侧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解剖”。如小组1可以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小组2观察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小组3观察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小组4观察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小组5观察课堂达标的有效性,如我们可以选择从学生参与学习的角度用下列评价表进行评判。

表3 学生学习的维度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3. 听课后

听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进行交流和反思。教师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整理和分析(陈俭贤,2010):

(1)整理好听课记录。听课后教师应对课堂实况多做几次回忆,反复琢磨和推敲,然后及时整理听课记录。要按先后顺序提纲挈领地整理听课内容、时间分配情况;整理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如情景的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整理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整理学生重点发言;整理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整理练习状况、练习形式等。

(2)做好课后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应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堂课的特点和闪光点,总结出一些规律,明确对自己启迪的几个方面,并针对这堂课的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便课后交流和切磋,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3)与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交流。观课的目的是探讨教学的实际问题,其宗旨是问题的解决,所以听课者与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在民主、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不仅增加了学术研讨的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情感的沟通。

(4)自己进行总结反思。交流之后,听课教师还要自己进行必要的反思,可以把自己的课与授课教师进行适当的比较,也可进行理论的探源。通过写反思日记,教育叙事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广度和纬度。

二、如何议课

在议课环节,我们一般可以要求授课教师先进行简要的说课,重点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以及课堂实效。在接下来的议课环节中,议课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等常规方面进行整体评价。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议课教师更应从“问题”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剖析,这也是授课教师最愿意听到的“肺腑之言”。为了达到此目的,议课教师可以继续利用评价量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述。如下表从课堂生态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表4 课堂文化的维度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观课与议课是一线教师最为欢迎的教研方式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了观课和议课的一般程序和不同视角。观课和议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观课还是议课都要基于“问题”,基于“研究”,才能使授课和议课教师取得“双赢”。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5

一、培训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具有针对性

这里所指的课堂观察,区别于教师日常的课堂自我观察,主要有四个的不同之处:一是以专门的技术作为手段,借以诊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它必须借助于专用的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技术设备等)完成。二是有特定的研究方向,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往往要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等维度中选取若干个观察点来加以观察。三是课堂观察的结论,要用以诠释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特色、不足,提出问题改进的建议。四是常常会以一个团队来进行,除了授课者外,至少3~5人。

显而易见,课堂观察能力培训的内容,包括:能够全面理解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了解课堂观察的技术手段,能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观察量表,能够从课堂教学中获取所需要的事实和数据,能够用观察数据来进行分析、归纳、诠释和改进。如此众多的目标,仅花三两天时间,仅靠一两个讲座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对课堂观察能力的培训,在培训的设计方面,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活动。

首先,要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进行培训。可通过专题讲座来进行。必须对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理念培训,全面地向学员介绍常见的课堂观察的技术手段,让学员了解课堂观察的本义、实质和基本要求,形成整体认知。当然,还可以提供阅读书目,通过学员自学完成。

其次,要让学员有机会运用课堂观察的基本技术手段。至少要安排1~2次集体观察活动。应设置专门的集体观察环节,让学员在一起实施观察,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获取观察数据,撰写课堂观察报告,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中获得体验和提升。还可设计独立的教师自主完成的录像观察环节,让学员通过亲身参与,掌握基本的观察技术。

第三,要让学员有机会组织课堂观察活动,引领课堂观察。可设计岗位实践环节,让教师亲身组织、实施至少一次课堂观察活动。要让学员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回本单位组织课堂观察活动,在与团队的合作中,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观察,改进教学。

二、培训中加强实际运用,注重实践性

课堂观察能力的培训,必须是聚焦课堂,基于实践的培训。培训中,应多提供学员自我练习的时机。既可以的现场教学观察,也可以录像课观察,还可以组织有主题的学员自主完成的录像课观察。

一般而言,对于集中培训,公开课的现场观摩比录像课的间接观察要直观。在无法进行现场观察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进行录像课观察。观察活动,关键在于通过全体学员参与,实战演练,在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合作下,完成课堂观察的流程,完成对一堂课的具体观察和诊断。

组织录像课的观察,必须提供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下,进行自我练习。一类方法是,让学员就培训中实际参加过的集体性的课堂观摩进行录像观察,调换观察维度,变换技术手段,自行设计观察量表,自行得出观察数据,解释课堂。另一类方法是,提供一堂以住培训中集体观察与研究过的课堂录像,或观察,或学员自主独立观察,让学员自行制订观察方案,得出观察结论,和已形成的观察与研究结论进行对照分析,比照提高。

在实际培训环节,对课堂观察能力的培训,必须突破三个方面的难点:

一是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主要是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三条:①根据观察者自身研究的需要。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兴趣和专长,根据自我解决问题的需求,设置自我认可的观察量表;②基于被观察者的要求。可以根据执教老师自身的教学特色,或实际的教学困惑与需要,或必须通过观察来解决、提炼的问题等设计观察量表;③观察小组协商讨论形成,或基于本堂课的重难点,或本类课的教学方法,或某一教改特色,观察小组通过交流研讨再决定。

二是课堂观察组织程序的完备性。以集体组织开展的课堂观察,基本环节有三个: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是授课教师与观察教师的沟通,交流,确立观察的内容,设计出课堂观察的量表。课中观察,是执教教师授课,观察小组实施观察,获取观察数据的过程。课后会议,旨在通过执教教师的课后反思,观察小组数据汇报,各小组提出观察的基本结论,分析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课堂观察的三次会议,因时机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各有侧重点。在组织时,必须全面兼顾,不能因时间紧、人员难以集中等各种客观原因而忽视甚至省略。

三是课堂观察数据的获取与结论分析。刚开始进行课堂观察,由于技能的缺乏,在课堂上,往往会手足无措,手忙脚乱,不知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观察前,应提前熟悉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使观察量表尽量与教学环节相联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便于记录。在观察中,应抓住关键信息记录,万一有个别信息记录不全,应继续进行观察,通过课后与教师、学生沟通或录像分析来弥补现场观察的不足。在汇报观察结论前,应通过小组合议,在基本事实明晰的前提下,独立得出观察结论和观察建议,应避免个人的主观意见和受其他组观察结论的影响。

三、培训后加以应用指导,保持持续性

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培训组织进行中的有效,更在于培训后的实际应用。对课堂观察的有效培训,应尝试建立培训后的指导机制,对培训学员进行定期的后续指导,以避免培训过程与效果两张皮、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

一是要建立民主、合作、交流、共享的团队文化。在学校层面进行课堂观,一般应以备课组、教研组的形式来开展。因此,要指导学员,重构教研文化,争取备课组、教研组的支持,避免孤军作战,孤立无助。如果是以跨校、区域的课堂观察,更需要建设包容、理解、共享的教研文化。

二是适时争取专家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课堂观察作为一项专门的技能,有基本的理论作支撑,涉及教学论、课程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哲学等多个层面的知识。课堂观察的实施,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在实施之初,往往由于经验不足、理论上的模糊,导致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争取专家的支持和专业引领,组织好观察前的培训和观察活动设计,避免由于基本技能的缺失,既不能设计出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量表,也不能有效的从课堂中获取有用的数据,更不能有效的分析和运用数据。既便经历若干次实践,可以独立设计、组织实施后,在课堂教学的建议方面,专家的适时指导,也是必要且有益的。

三是以课堂观察为突破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课堂观察,是一个分析课堂,研究课程标准,学习教育理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的过程。观察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特别是,课堂观察报告的撰写,是一次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在报告时,要从执教者的现有水平、学生的实际状况、课堂中实际发生的教学事件入手,实事求是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建议,既避免过多的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否定或建议,又要避免从纯理论的角度来重构甚至课堂。课堂观察,表面上要运用技术手段,依赖技术手段,本质上,是要回归到学科教学本身,回归到教育教学理论本身来研究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是高质量观察的前提。因此,应以观察为突破口,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

四是尝试通过课堂观察,开展课例研究,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课堂观察是一种技术,通过多次实施,教师基本都能理解和掌握。课堂观察的目的,是通过量化的、可观测、可记录、可推论的数据来分析课堂,提出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课例研究是一个课堂改进的实例,要求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寻找自身教学与他人经验的不足,寻找实践课堂与教育理论的不足,在改进教学中学会研究课堂,提升自我素质。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团体研究的方法与课堂观察一脉相承,因此,将课堂观察作为课例研究的手段,能有效提升课例研究的实效性,也能让课堂观察获得持续开展的动力。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6

关键词:校本研修;课堂教学改革;互助、合作、交流、分享;

【中图分类号】G434;G637.2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研修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学校借助校本研修,不仅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而且为创办有特色的初中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校本研修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撑

1.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教育一直在追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老师并不能主动落实,“灌输式”教学较多,课堂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缺乏有效的方法。所以,校本研修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和育人观。

2.校本研修促进学校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保障。学校建立了以“校长室统筹、副校长负责、中层落实、备课组贯彻、教师实践”的五级纵向管理体系。出台了《南航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纲要和推进意见》,修订了教师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通过管理层的校本研修,制定了《新课堂合格验收标准》、《课堂教学现状调研与观察表》、《学生合作效能观察表》,完善了集体备课、教案撰写和课件制作的新规定。制度是管理的灵魂,新制度的建立为学校的后续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校本研修为团队建设提供路径

1.丰富研修方式,彰显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主体地位

(1)通过主题研,编制新课堂载体

实施课改的首要工作是编写符合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体现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因此,教研组最初的研讨主题是“导学案编写原则及使用要求”。备课组根据研讨结果完成“三案”设计:暑期分工编印导学案即为“初案”;集体备课时再次研讨形成“共案”;授课前教师个人结合学情进行调整为“个案”。教研组及时将出现的问题转化为新的研讨主题,“如何防止导学案变成习题集?如何检查导学案中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效?导学案编写如何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等。通过主题研讨,我们完善了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为架构新课堂奠定了基础。

(2)通过课例研究,构建新课堂模式

课例研究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策略的再现和描述,是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研究活动。实践中我们运用了两种方式:

第一种为“一课三议“模式,即课前上课教师说设计思路为“一议”,课后听课教师集体评课为“二议”,上课教师回看课堂实录,自我寻找存在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为“三议”。

第二种为“观察评议”模式,即课前备课组集体备课,课中教研组长将听课教师分成三个组进行课堂观察,课后三个组汇总意见进行评议。在课改初期,我们设计的观察点分别是“学生学习形式及时间观察”、“教师讲解时间及有效性观察”和“课改课达标项目观察”,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例研究一是具有诊断作用,二是具有互助作用,三是具有导向作用,是新课堂模式建构的实践依据。

(3)通过骨干辐射,解决新课堂问题

在推进课改的进程中,骨干教师不仅可以先觉先行,而且由他们带领的备课组或教研组也成为中坚力量。如课改伊始,大家对放手让学生展学、评学后课时进度完成不了感到非常困惑,我们就召开全校教师会,让骨干教师谈自己的问题解决办法。改革,必然会遇到困惑和难题,除了行政强行推进外,让骨干教师和优秀团队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更有利于唤醒全体教师的主体意识,便于促进教学行为发生变革。

2.提高研修层次,融入专业人士和信息资源

(1)以课题研究为指导,引领课改方向

校本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改革而引发的探索某一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学校借助江苏省“十二五”立项课题《以“互助学习”为核心的初中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多次接受高校、省市级科研专家的现场指导。我们组建了核心研究小组,明确了研究内容,并将研究自交给备课组。由备课组面对突出的问题自选小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组内教师共同实践,最后收集信息,提炼观点,形成研究成果。

(2)以区域教研为依托,扩大课改影响

校本研修虽然立足“校本”,但不能“闭关自守”,仍然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特别是要赢得市、区教研员的关注与支持。我区教研员多次在航初组织了区域性教研活动,如复习讲评课开放活动、现场集体教研活动、复盘式评课活动等等。有了教研员的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位更准确,教学方法更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通过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不仅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宣传了学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以共同体合作为契机,营造课改氛围

全国的许多课改共同体,在校际资源互相支持的基础上,经常开展多种交流活动。近几年,我们不仅组织教师赴多所课改名校实地考察学习,而且还邀请了镇江、杭州、江苏等地的老师、校长和教研员来校献课,借助现场听、评课活动,彼此交流经验。

三、校本研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我们的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形成了独特的课堂教学形式。小组内对学采取“同质对学、异质助学”的方式;小组内群学运用“学困生讲、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归纳”的方式;大组间展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评学则采用生生质疑、师生评价的方式。我们制定了《小组合作展学评价表》用于班主任培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范式》供教师教学设计时参考。

2.促进学校共同管理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本研修体现了四种行为,一是教师经常谈论教学,具有持续性。二是教师互相观摩教学,促进思考和讨论。三是教师互相评课议课,经常交流反思。四是教师有自选择研究主题和行为。这正是学校共同管理精神的体现。因此,校本研修是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得到认可、加强和支持的基础、条件和动力。

参考书目:

《校本教研指导》(邹尚智 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有效教研》(赵才欣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7

【关键词】课堂导入 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

高中生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化学课堂,有效的化学课堂使教师教得高效,体验教的幸福,使学生享受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高中阶段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堂导入,或者课堂导入不合理,枯燥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很容易让学生对化学产生畏惧心理,长此以往,会严重降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的经验,简要分析当前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调整建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2.课堂导入的概念

化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也叫“引入”,是上课之初的3至5分钟内教师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化学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组织、引导的过程。

二、当前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堂导入设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导入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预想,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超出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范围,学生们就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一厢情愿地将课堂教学进行下去,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其中,导致课堂的低效。

2.课堂导入设计牵强附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有效教学的起点。课堂导入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有些教师的课堂导入却是在兜圈子,让学生不知所云,只能“看热闹”。也有些教师纯粹地为了让课堂导入看起来丰富多彩,为了追求花哨,为了让学生产生好奇,导致设计的课堂导入与授课主题没有什么联系,无法自然地过渡到授课主题,使得课堂导入脱离了教学而故弄玄虚。

3.不重视课堂导入设计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高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有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教学重难点的解析上,而不重视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最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复习导入法,例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有甚者,为了抢时间就省掉了导入环节,直接进入到教学重难点的解析上,这种做法在不少学校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教师没有弄清楚课堂导入的价值,不知道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没有建立课堂导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的观念。长期下去,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这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课堂导入缺乏随机应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虽然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胸有成竹。但如果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没有想到的情境,教师还是一味地遵循教案的设计,按原计划行事,无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仓促地导入新课,就可能会错过导入的最佳契机,甚至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的情况随机应变,而不要生搬硬套的执行自己的导入计划。

5.课堂导入设计与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符

教学风格的形成起源于模仿其他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通过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表情和板书等,可以较快的掌握教学技能。但是,模仿并不等于可以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入方式,完全照搬他人的课堂导人方式往往会弄巧成拙。比如,有些教师用自己唱歌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效果非常好。但如果不擅长唱歌的教师也用音乐导入法,就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好的效果。

三、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几点建议

1.建议化学教师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够对导入有足够的重视,只有从观念上真正重视了,才会想方设法的设计课堂导入,使自己的课堂犹如美丽的凤凰头,进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2.对于导入的运用,教师需要常常细观察、巧琢磨、用心领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有效课堂导入的形成过程以及精彩的导入方法,并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建议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大胆的尝试,争取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3.教师不要闭门造车,自以为是。要多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心理,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设计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化学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的课堂导入才是行之有效的,利用有效的导入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一心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完全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旦有了这种功利思想,就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在当前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的往往都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并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和学生都容易感觉疲倦,体会不到那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对整节课产生向往之情,感受不到化学课堂的奇妙和勃勃生机。

5.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的时代。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

四、结语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有效教学的起点。课堂导入对实现有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时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导入的效果。然而我们对课堂导入的研究还太少,其研究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建议,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还与教师、外界环境、学生的性格等因素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情况出发,及时调整导入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8

一、不能维持课堂纪律

课堂秩序混乱是低效教学的首要表现形式。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有能力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防止和克服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学校领导眼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一个最起码的上课要求。个别领导甚至认为,只要学生保持安静,教学效果一定不成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课堂纪律问题。当学生在听讲,思考,想像和书写的时候,课堂确实应该保持安静。如果出现喧闹声,说明个别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或者对学习缺乏内在的兴趣。可是,当学生在开展小组活动,做实验,或者相互探讨作业的时候,某些学生出于好奇的心理和新鲜的感觉,也许比平时喧闹一些,难免发出一些叽叽喳喳的声音。正是在这种所谓的“吵闹”环境中,学生吸取和消化了大量的知识。如果授课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课堂安静,只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我想,此时教师应该考虑的是采取何种策略才能避免过分的喧闹,譬如,采取轻声关照或小声点名的方法,让某些大声说话的学生安静下来。

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

有些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生。他们或者将学生视为不懂事的小孩子,或者粗暴地训斥学生,或者用粗俗的口吻对学生说话,等等,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不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效果

有时候,教师的意图和出发点是对头的,但是,教学安排和课堂管理方法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四、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

教师是否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对所教的学科懂得越多,就越能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就越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吸取科学文化的新成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武装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除了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以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学习有关学科的知识,广泛地阅读科学、技术和文艺读物,掌握一定的文娱、体育和劳动技能,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没有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

教育质量不是只通过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实现的。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透彻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掌握学科知识与传授学科知识完全是两码事,它仅仅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己。教学是一项有规律的、充满艺术的工作。教师的传授是一回事,学生的学习又是另一回事。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所以,作为一个优秀教师,还必须具备新的教学观,即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织管理能力等。

由于生源下降和师资紧张,往往有些教师还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有时候,管理学生、了解学生、教学方法比掌握学科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优秀的教师能把所教的学科教好,他们不仅要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事实证明,学科知识和文凭一样,并不意味着高质量的教学。有些教师也许掌握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并获得很高的文凭,但是却不能教好课,原因往往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没有具备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具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的能力。

六、没有合理地采纳他人的意见

上一篇:春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下一篇:煤炭运输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