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德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17 10:19:59

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德育策略研究

摘要:艺术院校大学生由于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及以往教育引导的片面性等多方面原因, 形成了他们独有的人格特质,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首先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及目前部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及目前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策略。

关键词:艺术;大学生;人格特质;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73-02

当前,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呈逐年的扩大趋势。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等学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学生追求个性、特立独行、想方设法突出自我。一方面,这是艺术专业学习和对艺术创新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这也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有的放矢地加强德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成为了艺术类院校德育教育的焦点。

从字源上讲,我国古代没有“人格”一词,与“人格”相近的词有“人性”、“人品”、“品格”等。孔子在《论语》中曾谈到人性,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辞海》中,也对“人格”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从法制层面讲,人格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即个性;从道德品质来讲,可分为卑劣的人格和高尚的人格。综合古今中外对“人格”一词的解释,笔者认为所谓“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在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1]

一、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虽然大部分与一般专业大学生一样都具备共同的一些优良品质,但无可否认,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孔克勤等教师修订的Y-G人格测验调查表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有着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人格特质,譬如大部分学生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对新事物充满兴趣等”[2]。但“从循环性方面来看,艺术类大学生气量小、情绪波动大、易惊慌等特征明显多于一般大学生。从攻击性方面来看,艺术类大学生较之一般大学生,攻击性强,不爱听别人意见。”[3]从非合作性、主观性方面来看,艺术类学生崇尚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但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纪律意识差,组织纪律性不强;内心渴望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的部分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只有找到形成这种人格特质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德育教育,以达到因材施教,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国家、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的德育目的。

二、目前艺术类学生人格特质及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环境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气量小、情绪波动大、易惊慌等特征明显多于一般大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艺术类大学生大多重视艺术专业,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艺术学习上,忽视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文化课只要考及格,应付学校考试就可以了,艺术专业才能决定个人发展的前途。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忽视个人文化的修养和对品格的培养。文化修养欠缺,造成部分学生气量小、情绪不稳、易惊慌的特征。

2.家庭教育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较之一般大学生,具有攻击性强、不爱听别人意见的特征。造成这一人格特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艺术类学生大多家庭条件宽裕,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更容易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话,也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时,攻击性高于其他同龄人。

3.教育模式的独特性

艺术类大学生崇尚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但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类学生所受教育模式的独特性。由于艺术考试的特殊性,许多学生从初中、高中时就住校学习,艺术类专业学习环境较为宽松,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有不少学生在酒吧驻唱或到艺术培训学校兼职,以此来积累艺术表演的舞台经验和专业经验。这一方面,造成艺术类学生较之普通大学生独立性更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对个性的追求,使他们不太具备集体主义的概念。相反,个人奋斗,比别人更具备个人风格,则成为他们常常想到的字眼。

4.艺术专业学习的局限性

艺术专业学习要求思维敏捷,联想丰富。长期的艺术学习,使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是所有大学生中最有激情和创造性的群体。但艺术专业的学习也有它的局限性,艺术要求完美,这种思维定式使得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往往也是一切从理想化状态出发,忽视客观现实基础。此外,受艺术无国界等思想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对时事政治方面关注较少,理想信念淡薄。

5.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冲击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改革开放无可避免地带来了西方不良文化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比如在是否认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调查中,认同比例高达41%;在“你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放在首位的达到76%。这充分说明艺术类大学生受思想多元化影响,自制力不够,纪律性不强,在对待专业课和文化课上存在功利心态,学习艺术专业课程时刻苦、认真,但一到了思想、文化课程学习时,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频繁,这也导致了部分艺术院校学风较差。

6.挫折教育缺失,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科技、文学还是艺术,每进一步,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之上。然而,有部分学生无法辩证地认识挫折。艺术类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的基础内容较为枯燥,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学生对专业的造诣,需要用一段时间去感悟,往往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进一步。这也使部分学生在无法提升自己的水平时失去方向。艺术类专业学生因学业退学、休学比例普遍高于一般大学生。再者,部分艺术类院校没有系统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这也是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容易形成“鸡蛋壳”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策略分析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艺术类学生崇尚个人奋斗,强调自己专业的发展,虽然这与社会发展进步是一致的,但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忽视社会责任感,甚至不惜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成为德育教育的重点。为此,可以组织学生以各种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参与到爱国教育中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2.倡导“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价值标准

“德艺双馨”是1995年同志在中国戏曲学院院庆题词中提出来的,这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艺术工作者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做人民的艺术家,就要求艺术类大学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艺术创作从思想上扎根于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从而逐渐破除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将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

3.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德育主导作用

“两课”教育不同于艺术专业教育,理论性较强,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轻理论。因此,如果按照传统德育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他们对纯理论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对“两课”教育产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组织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等,调动学生对“两课”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4.积极推进情感教育

教育家夏■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4]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情感丰富,但同时情绪波动较大的特征。这就要求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交心,真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在彼此交心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状况,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5.将挫折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内容

挫折教育即抗挫折教育,是指为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应对反应,主动克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怨天尤人的不健康心理状态,较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和斗志的教育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渥,生活磨难少,这样的家庭背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辩证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意志消沉。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对面临挫折的人犹如一支强心剂,有助于学生树立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师在和学生谈心时也可以将自己或他人曾经遇到的挫折和克服困难的经验与学生分享,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温暖,从而克服惧怕挫折的心理障碍。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艺术类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决定了艺术院校应制定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策略,事半功倍地达到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形成理想人格,造就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民艺术家和人民艺术工作者,为社会输送“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孔克勤.Y-G人格测验及其应用[G]//上海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教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7-135.

[3]翟秀军.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9).

[4]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1.

上一篇:加强文化内容输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下一篇:中国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攻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