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课程观

时间:2022-09-17 10:09:23

浅谈我的课程观

摘 要:过去,教师理解的课程具有规范性,显得死板,将概念单一地去理解,现在的美术教学,把本来生硬的“文本课程”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变成“体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到知识,并且自然地运用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关键词:课程;体验课程;文本课程

过去,我认为“课程”就是按学科需要编制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自己无权去进行改动,也没有必要思考课程的问题,自己的任务只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忠实而有效地传递学科课程。

那么,我们就从什么是课程说起。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大家对课程都做了同样的解释,宋代的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课程指功课及进程。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升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的每一个课程环节都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我们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一种“体验课程”。什么是“文本课程”呢?“文本课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什么是“体验课程”呢?“体验课程”则要让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题。

现在,我就以我所教的学科来谈谈我的课程观。在课标培训上我们一线的美术老师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观念,“死中求活”“不死不活”。什么是“死”的,概念是“死”的,什么是“活”的,人是“活”的,方法是“活”的。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自然不会是“灌”给他,而是要把“文本课程”转换成“体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己去理解和感受,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比如,我们在上湘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中,在给学生讲到肌理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讲授新课】

1.视觉感受

(1)欣赏冷军的油画《五角星》

由学生自己来谈欣赏作品的感受,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来自学生最直观的体验,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进行绘画创作。

(2)视觉感受不同“五角星”

2.触觉感受

(1)小游戏,“你摸我猜”

请同学通过触摸盒子中的东西,说出给自己的感受,由下面的同学来猜出是什么东西,准确地说出它的名字。

(2)引出“肌理”概念

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

如果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课程中应该要传授的知识层面上的内容是肌理,了解和掌握肌理的概念,那么我采取了让学生首先通过视觉感受,说出看到的肌理效果,再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玩在其中,从而体会到肌理的触觉感受。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叙述,肌理的概念已经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知识不是死记硬背。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的卡通故事》中,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卡通片,并说出缘由。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叙述出了我们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点——卡通的特点。老师只要一点拨学生马上就能领悟到并且印象深刻。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课程既要有“文本课程”,也要有“体验课程”。我认为,二者互相依托,缺一不可。“文本课程”是基础,“体验课程”是提升。

如果只有“文本课程”,我们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学,教师没有兴趣教,不是说这样就没有人能学好,而是每个学生各有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特点,从学生兴趣出发,体现学生的个人所长,使课程上升到“体验课程”,即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这样的课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作者单位 重庆市天府中学)

上一篇: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沃土 下一篇:怎样将电脑游戏引入中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