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作物种业现状调查分析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17 07:04:53

我国农作物种业现状调查分析与发展研究

[摘 要] 本文对我国农作物种业的现状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国内农作物种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外种业资本对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威胁,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农作物种业;突出问题;发展途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21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33- 02

我国种业起步较晚,品种选育和推广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42.7%,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为43%,而发达国家在60%以上。加强良种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种业发展,是事关“三农”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 我国国内农作物种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育种创新能力较低,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

我国商业化的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产学研分割、育繁推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品种选育集成度低,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不完善,品种选育目标不适应生产需要。选育的品种多,但突破性的品种少,相当部分品种是低水平重复;通过审定的品种多,但较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少,且品种名称混乱、一品多名和多品一名问题突出;高产品种多,但综合性状好、品质高、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少,不适应我国病虫多发、异常天气频发的趋势;适合人工劳动的品种多,但适合机械收割的品种少,不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受生产方式、加工工艺设备和检测技术等因素影响,我国种子质量水平不高,种子活力差、发芽势弱、健康度低,导致出苗率低、携带病菌等问题。

1.2 种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多小散问题突出

我国种子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达8 700多家,69%是小企业,99%的企业没有研发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前10家企业种子市场份额仅占13%。而美国1 100多家种子企业,90%以上的新品种来自企业,2010年,美国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种业收入就达到76亿美元,超过我国所有种子企业的总和,并且还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孟山都和杜邦先锋两家企业就占据美国玉米种子市场60%以上的份额。另外,我国种子企业多是单纯销售良种,营销网络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完善。

1.3 市场监管能力较低,种子假冒伪劣问题突出

自2000年全面放开种子市场以来,由于种子经营主体数量多,而种子行政执法力量薄弱,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种子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假冒伪劣种子禁而不止,撬抢基地、抢购套购、套牌侵权问题突出,严重侵害了农民和合法经营企业的权益。

2 国外种业资本对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威胁

2.1 国外品种在我国占领的市场份额高

目前国外种子占领了我国9%的玉米、65%的向日葵、95%的甜菜和大部分高端蔬菜、花卉种子市场份额。并由园艺作物向大宗粮食作物拓展,有的品种已处于垄断地位。

2.2 国外种子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先进

国外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创新能力、灵活的营销模式,形成了对国内种子企业的明显竞争优势,我国种子企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种业整合和升级受到抑制。一些外资种子企业通过与国内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和并购骨干种子企业,获取我国优势种质资源,并利用其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大力发展新品种研发,以谋求长期保持在育种方面的领先地位。

2.3 国外种业资本对我国种业冲击大

在国外种业资本的冲击下,国内育种单位已经被迫退出了国外种子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品种(如甜菜、设施蔬菜等)的选育,即使是国内种子仍占主导的粮食作物也存在着种质资源流失、人才流失问题,品种选育和创新受到严重影响。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资本的本质是要追求超额利润、谋取垄断地位。一旦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种子市场、品种选育和种业体系被外资掌控,我们不仅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而且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权就会丧失,国家粮食安全就难以保障,后果不堪设想。

3 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途径

3.1 稳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推进种业科技体制创新,使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成果、育种资源、研发人才尽量向种子企业流动。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 推进种业科研方式创新。

3.2 全面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应科学规划种子生产布局,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保证良种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价格合理。种子企业与制种合作社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推广使用安全高效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引导金融机构对种子售出的信贷支持。同时加强种子储备调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体系。

3.3 持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强则种业兴。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势在必行。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种子企业间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种子企业,促进种业资源整合,优化种子企业布局,提高种子市场集中度。同时,应该加强种子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进企业产权和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3.4 加快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对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严格治理,建立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现代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规范品种试验、测试和跨区引种行为。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全面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加大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力度,扩大企业监督抽查市场检查范围,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种子管理职能,健全种子管理机构和队伍,保障工作经费,特别是要加强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种子行业管理,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规范企业行为,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加强种子法制建设,按照有利于品种规范管理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抓紧修订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和规章,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强化进出境种子检验检疫。认真做好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

4 结 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自主创新,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扶持,凝聚各方力量,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桂文.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J].经济学动态,2011(6):50-53.

[2]侯杰.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与对策[J].调研世界,2011(1):30-32.

上一篇:吉林省稻米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浅析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