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构建和谐校园

时间:2022-09-17 05:57:08

浅论构建和谐校园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新时期我党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是我党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文明需要的表现形式。“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都是中国社会传承几千年的优良品德,也是以育人为本的校园思想道德体系的基础。作为培养新时期适合新时代要求人才的摇篮,作为树立正确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重要阵地,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特殊组织,特别是作为现当代社会的构成重要元素,只有社会构成元素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11-02

高校是集中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其中学生在校期间既是和谐校园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又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将来走出校园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建设和谐校园既是校园建设的需要,更是教书育人的需要。在新世纪,如何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崭新的重要课题。我们党总结和借鉴古今中外发展和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要以社会和谐为前提。构建和谐校园,说到底就是要关注和解决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学校发展与行业、区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校特色发展与整体提升之间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态势。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高校内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步子加大,教学工作和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而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很好的与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不是很理想,办学的潜能未能很好的发挥。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实现教学与教研、校园党风廉政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学与教研的和谐统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任何学科的知识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更新问题尤为突出。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若教师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地比学生超前更新,是很难设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由于历史与传统的种种原因,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知识包容面比较窄的状况。近几年来,尽管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调整后的专业真正赋予较多新颖学科知识和技术内容的则不多,仍然跳不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行业领域设置专业的约束。只有从科研的综合知识、技能与创新内容上下功夫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专业的内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氛围。

高校教学与教研的质量是高校校教育的灵魂,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中,师生能更好地树立为祖国、为民族争光的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既要注重理论学习,悟出真知,引导学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提高学员驾驭全局、处理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目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过程,也是提高师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进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实现方式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进步的目的,也是进步的手段。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指导下,全面建和谐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进步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人的进步要是指人的素质、能力、才能、潜能、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人的需要等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全面构建和谐校园中,人的进步的全面性涉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起主导性的作用。曾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从而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且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我们高校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教育。

(二)文化素质。当今世界,智力活动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科学、文化和技术已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高校我们必须把提高全校师生的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全面加以推进。

(三)健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健康素质是发展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素质的有效载体,是人进行正常工作的基础。健康是人世间生命的第一财富。在全面共创和谐社会的今天,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是和谐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紧抓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同时,不能丢弃对师生的身体健康的呵护,为更为稳固的建设和谐校园,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特权思想、“官本位”、“人治”等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外来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这些消极因素使人们价值观和文化观随之变异,造成了一部分党员干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混乱,成为滋生腐败现象重要思想根源。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办学权利逐步扩大和教育环境进一步改善,腐败现象在高校这片净土上滋生蔓延,存在着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中权钱交易的现象;各学院、各部门创收暗箱操作;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私设“小金库”等现象,严重地危害和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防止事物发生变化,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源头抓起,着力消除造成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的动因。因此,深入开展共建和谐校园必须从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抓起,从反腐倡廉工作抓起,强基固本,正本清源,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从思想根源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坝堤,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校园才能和谐、稳定;反之,校园就会缺乏活力,矛盾丛生。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全党在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原则问题上高度一致,才能够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权力过分集中、暗箱操作、监督不到位,是导致腐败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当对一些关键部门、关键岗位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发现苗头及时处理,防止酿成大的问题,坚决纠正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反腐倡廉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实践,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和评价标准。只有精心构建和谐校园,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矛盾,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消除各种不利于学校稳定的因素,才能促进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高校安定团结局面。

四、美化校园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具有独特功能,是构建和谐校园所独有的内涵。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说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也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民本主义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的、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

美化校园自然环境。在发挥熏陶感染力的文化功能上,清澈芬芳、格调高雅的大学校园决不比充斥课堂的训导、空洞枯燥的说教逊色。所以一所高品位的大学,其“自然”素养也应当是很优秀的,如:建筑物、体育场、树林草地等所有场所中都应包含着文化成分,学校的“自然”环境里要能喷露出浓浓的人文,使人们从这种“自然”里能感受到人文的底蕴、积极的追求;又要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人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联想,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使学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贴近和睦。学校的“自然”素养并非自然赐予的,其文化含量亦非自然增长的,需要学校各类人的长期培养、扶植和呵护,乃至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校园环境通过各类建筑物设计与命名的所赋予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润物无声地引导和启迪全体员工及学员的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人与校园的高度和谐。

总之,在全面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建设的进程必须遵循师生与校园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充分持续地利用校园资源的全面功能和价值,以满足师生的各方面、各层次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和条件;同时,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充足的人才资源,合理利用有限的校园,创造丰富的社会资源,从而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