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和谐教育

时间:2022-07-29 12:00:49

浅论和谐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自古以来就贯穿在中华儿女的行为准则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主题被明确的提了出来,这是顺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那么什么才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超我四个层面的和谐。在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具体落实到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和谐教育是从确信智力正常的学生具有完成学业任务的潜力出发,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思想,它包涵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确立和谐的学生观

打破以教师尊严至高的传统的观点,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教师应站在他们面前引导,站在旁边辅导,促使他们当好学习的主人。因为一切学习活动都要在学习者将教学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以后,才能实现。和谐教育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即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尊重学生人格。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和谐需要教育的民主化。正如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处理得当,决不能主观武断地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前提。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的耐心、爱心、细心,还需要教师的热情,更需要教师的智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包括校园环境和具体的课堂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和谐是关键,学校事业和谐是核心,环境和谐是保障和窗口。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智慧、塑造人的心灵、愉悦人的身心,激发人追求上进,探索未知领域、创造美好的活力。包括办学理念、校风、绿化美化、色彩及人文关怀等方面软硬件设施。和谐课堂应呈现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心情才能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不会被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谐的课堂应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堂上应竭力在“文”和“性”的碰撞中,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和谐。

提倡“和谐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胆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现代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福玲,刘明玉.谈班主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J].班主任,2004

[2]周 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文化素质教育新局面[J].中国大学教育,2005

[3]熊川武 教育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刍议 下一篇:浅谈“做中学”实验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