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17 05:11:55

【摘要】1.3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依据其临床表现,血、尿常规,血、痰培养,相关的病原学检查,X线等检查确定医院感染的诊断。 2 结果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20-01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重症疾病等异常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免疫功能极其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易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因此不可避免的成为院感的高危人群。通过研究分析我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住院新生儿中,其中发生院内感染44例,占7.2%。现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住院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54例患儿,其中男25例,女 19例; 足月儿15 例,早产儿 29 例;院内感染的类型:新生儿肺炎19例,肠炎10例,新生儿败血症6例,脐炎2例,鹅口疮2例,其他5例。

1.2 方法:对被调查的病例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并逐一登记,以便查阅分析。调查表中包括患儿的性别、孕周、体重等一般情况及与感染有关的因素以及诊断依据。

1.3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依据其临床表现,血、尿常规,血、痰培养,相关的病原学检查,X线等检查确定医院感染的诊断。

2 结果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出生体重胎龄呈负相关。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本次44例感染患儿中,足月儿体重大于2500g患儿占院感发生率34.1%,早产儿体重小于2500g患儿占65.9%。新生儿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呼吸系统感染占主要,其次是胃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感染。另外,如气管插管,反复气管内吸痰,各种体内留置管及静脉通路的建立等损伤性操作都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3 原因分析

3.1 新生儿的易感性: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儿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医院感染率越高,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尚不完备,尤其是早产儿与低体重儿,其出生前长期处于宫内的无菌环境,尚未接触过外界的各种病原,自身抗体合成能力低下,体内缺乏与免疫相关的抗体,如 IgA,IgM 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 IgA 缺乏,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2]。因而新生儿存在生理性的免疫力

低下,住院日越长,接触病菌的可能性越大,引起感染的概率亦大大增加。

3.2 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广谱抗生素易造成正常菌群的紊乱,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均为高危重症儿,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已成常规。据我院院内感染患儿中用药统计,住院期间先后

用过2种抗生素者占16%,3种或3种以上者占86%。抗生素抗菌谱广,细菌发生波动越大,易于招致更具致病性或抗菌菌株的定植。

3.3 医源叉感染: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及器械引起的。医务人员是接触患儿最多的人,医务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洗手制度不严格,感染的几率就大,尤其在患儿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时问题更为突出。另外,接触患儿的护理用品及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严格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如护士忽视对喂奶用具的清洗消毒、配奶卫生、尿布、包被、毛巾等护理用品的一人一品的使用情况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3.4 空气传播:空气是新生儿感染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病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都与院内感染有一定关系。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人员过多,带动气流,许多致病微生物附着在尘埃或飞沫小滴上,随空气流动而飞扬,造成空气污染,新生儿抵抗力弱,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3.5 血行传播:新生儿皮肤屏障机能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抵抗力低,上皮细胞间相互联系不紧密,疏松易脱落,其角化层薄嫩,易受损伤,皮下血管丰富,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3.6 感染的病菌:从结果来分析,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真菌,据有关研究表明,长期静脉营养可增加感染率。真菌在含糖液中,能产生“粘液”样物质,使其更容易粘附在聚合物材料表面。脂肪乳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且细菌及霉菌又容易在脂肪乳中生长[3]。

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机体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而易产生耐药菌株,从而易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长期使用抗生素增加了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感染的机会,易发生新生儿肠

炎及鹅口疮等。广谱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也是导致真菌菌血症的主要原因。

4 对策

4.1 提供一个安全的、中性适宜的环境

每日空气消毒机定时环境消毒4小时1次,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新生儿室地面每日用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湿拖两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4.2 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对传染病,可疑传染病患儿要加强隔离控制MYM一旦发生患儿有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时,及时将患儿放置隔离病室,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4.3 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规范医院对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制定感染控制计划,定期进行病房消毒,新生儿暖箱、婴儿床、沐浴池、新生儿的奶瓶奶具严格进行消毒管理; 加强医护人员的意愿管理,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严格无菌观念,进入NICU 应更换拖鞋、洗手、戴口罩、帽子,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消毒洗手 ,严格执行洗手指征,每个婴儿床前、暖箱、辐射抢救台均放置一瓶手消毒液,方便医务人员使用。洗手单位设置符合要求用物除水池边贴有洗手步骤的图示外还配有洗手液、干手机、手消毒液及非接触式水龙头,脚踏式垃圾桶。各种台面、门把手、监护仪、输液泵、听诊器、病历夹、体温表、辐射抢救台、各种仪器设备的导线、婴儿床等物体表面每日按照消毒隔离制度的规定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更换水槽内灭菌蒸馏水,每个患儿出暖箱或连续使用一周时均进行终末消毒,吸痰装置、雾化吸入器、喉镜、简易呼吸器用后即消毒更换,空调、空气消毒器、暖箱的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每月有设备科专业人员对暖箱的风机进行清洗一次,生活、医用垃圾分开放置,并有醒目标志。

加强婴儿护理用品的消毒 患儿床上的所有物品,包括:包被、衣服、床单等均给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被芯,床垫用床单位消毒机 每周消毒一次,保证一人一套一用一灭菌,纸尿裤、眼罩、纸巾使用一次性,所有护理用品不许共用或挪用。

4.4 加强呼吸道管理

NICU的患儿大多数都需要吸氧,氧气装置每天要消毒,长期吸氧患者应尽量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氧气瓶装置,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4],垫高患儿头肩部,头侧向一边,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中心负压吸引器每人一套,不能挪用,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的使用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病死率很高,因此,呼吸机管道和接头,每 24h更换1 次,换下的管道用等离子进行灭菌备用,定时吸痰,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腔的吸痰管绝对不能吸气管的痰液,防止口腔内细菌进入气道,而引起肺部感染。

4.5 加强基础护理

在常规护理时,注重脐部、眼部、鹅口疮的护理及预防。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现感染及时隔离。若有鹅口疮,涂油剂制霉菌素,但要注意在喂奶后30~60min涂药。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局部防御机能差,易擦伤而感染,病情允许下每日淋浴,预防感染。脐部每日浴后用双氧水清洗,碘伏消毒。换药用品一人一套,用后当日消毒灭菌,防止脐炎的发生。

4.6 合理应用抗生素

对合并感染者对合并感染者宜选用高效、低毒抗生素,有针对性选择一种抗生素治疗,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发生二重感染。对广谱抗生素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避免抗生素滥用。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正确留取各种检查标本,严格执行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间隔时间,使药物能充分发挥疗效。

总之,在新生儿室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呼吸系统、胃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护理,加强医护人员消毒工作,加强保护性隔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秀华,易霞云,吴安华,等. 临床医院感染学[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58.

[2]周佩芳,徐秀华. 临床医院感染学新生儿[M]. 第 2 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张宇鸣. 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1) :46-48

[4]李宗华,于桂玲,袁凤云,等. 一次性氧气湿化瓶装置与重复使用氧气湿化瓶用后检测[J] .中国实用医药,2010,(3) :268

上一篇: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下一篇: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