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管理

时间:2022-09-17 04:17:25

中药药效管理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经过中医药理论化了的作用。药物使用后,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

一、药品方面因素

中医临床治病不能取效时,常自问辨证是否正确、用药是否恰当,却往往忽视了药品因素也会造成中药疗效的下降。

1、药材品种混乱

传统中医药注重原生药材的货真质优,忌使用伪劣药材。而这几年由于药源缺乏,药价升高,混淆药材及伪制品不断增加,加之不少中药形性相似而不宜区别,以及中药材鉴别人材匮乏,鉴别手段落后,致使某些伪劣药材进入流通渠道而被临床使用,严重影响了中药的治疗效果。目前一味中药的来源既有只涉及一个品种的,也有包括多个品种的。一味中药如只来源于一个品种,则不存在品种优劣问题。一味中药如来源于同一科的多个品种,则各品种之间有优劣差异,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三个品种,三者之间生物碱的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最低,疗效存在差异。再如木瓜,其来源主要有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和木瓜(榠楂)的成熟果实,在消食方面榠楂的作用较强。一味中药如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则差异更大,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贯众,就有30个品种,分别属于6个科,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中药学》6版规划教材中记载的贯众的品种就有鳞毛蕨科的贯众、绵马鳞毛蕨和紫萁科的紫萁三个品种,其中只有绵马鳞毛蕨长于驱虫。

2、药材不地道

传统医药强调地道药材的使用,如杭菊、高丽参、淮山药等。地道药材所以能被历代医家重视是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研究证明,地道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地道药材所不及的。而近几年来南药北移,北药南移,野生变家种,气候改变,环境的污染,使用化肥,生长期缩短,使一些有效成分的微量元素含量剧增或剧减,千差万别。如近几年一些不法药贩把非地道产区的药材运往地道产区,以地道药材销售各地,使有些名为“地道药材”,起不到应有的药效。

3、药材采收失时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足年采与不足年采药材以及药材的采集季节掌握不严等都会影响药材的内在质量。由于当今人口的增加,荒地面积减少,不少野生药材绝迹,药价上涨,加之近几年来中药市场的开放,药材经营和医疗单位以及药贩抢购紧缺药材,致使药农不按收获季节采收药材,造成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例如:茵陈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之说,过早过迟采收都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4、忽视炮制

很多中药需经炮制后才入药,炮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偏性、毒性和副作用,可以改变某些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可增强某些中药的功用和循经作用。中药材如法炮制才能保证临床疗

效,例如:果实种子类的药物草决明、草豆蔻等经炒制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焦香健脾的作用而且能使组织变得疏松,水分容易浸入,有效成分易于浸出。而现在某些中药炮制受研究思路的局限,淡漠了对中药炮制重要性的认识,加之老药工逐年减少,不少传统的炮制经验、技术濒于失传,致使炮制质量下降,常见饮片大小、厚薄不均,该炒的不炒,该炙的不炙,该煅的不煅,该淬的不淬,有的虽经炮制但不严其炮制法度,不守其炮制要领,辅料随意增减,火侯掌握不严,炮制质量低劣,这样不仅影响临床疗效,而且造成了药材的严重浪费,甚至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5、贮藏保养不当

中药材贮藏保管不当可发生虫蛀、鼠咬、走油,使其有效成分大幅下降。药材贮存一般有一定时限,超过时限可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如:麻黄贮藏期限以1年为宜,时间过长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的含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有的药材收购部门将混有大量泥沙杂质的药材收购入库,使药材在保存中霉烂变质,如果将这些变质药材供应使用单位,不仅影响中药的疗效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经过中医药理论化了的作用。药物使用后,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

一、药品方面因素

中医临床治病不能取效时,常自问辨证是否正确、用药是否恰当,却往往忽视了药品因素也会造成中药疗效的下降。

1、药材品种混乱

传统中医药注重原生药材的货真质优,忌使用伪劣药材。而这几年由于药源缺乏,药价升高,混淆药材及伪制品不断增加,加之不少中药形性相似而不宜区别,以及中药材鉴别人材匮乏,鉴别手段落后,致使某些伪劣药材进入流通渠道而被临床使用,严重影响了中药的治疗效果。目前一味中药的来源既有只涉及一个品种的,也有包括多个品种的。一味中药如只来源于一个品种,则不存在品种优劣问题。一味中药如来源于同一科的多个品种,则各品种之间有优劣差异,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三个品种,三者之间生物碱的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最低,疗效存在差异。再如木瓜,其来源主要有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和木瓜(榠楂)的成熟果实,在消食方面榠楂的作用较强。一味中药如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则差异更大,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贯众,就有30个品种,分别属于6个科,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中药学》6版规划教材中记载的贯众的品种就有鳞毛蕨科的贯众、绵马鳞毛蕨和紫萁科的紫萁三个品种,其中只有绵马鳞毛蕨长于驱虫。

2、药材不地道

传统医药强调地道药材的使用,如杭菊、高丽参、淮山药等。地道药材所以能被历代医家重视是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研究证明,地道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地道药材所不及的。而近几年来南药北移,北药南移,野生变家种,气候改变,环境的污染,使用化肥,生长期缩短,使一些有效成分的微量元素含量剧增或剧减,千差万别。如近几年一些不法药贩把非地道产区的药材运往地道产区,以地道药材销售各地,使有些名为“地道药材”,起不到应有的药效。

3、药材采收失时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足年采与不足年采药材以及药材的采集季节掌握不严等都会影响药材的内在质量。由于当今人口的增加,荒地面积减少,不少野生药材绝迹,药价上涨,加之近几年来中药市场的开放,药材经营和医疗单位以及药贩抢购紧缺药材,致使药农不按收获季节采收药材,造成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例如:茵陈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之说,过早过迟采收都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4、忽视炮制

很多中药需经炮制后才入药,炮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偏性、毒性和副作用,可以改变某些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可增强某些中药的功用和循经作用。中药材如法炮制才能保证临床疗

效,例如:果实种子类的药物草决明、草豆蔻等经炒制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焦香健脾的作用而且能使组织变得疏松,水分容易浸入,有效成分易于浸出。而现在某些中药炮制受研究思路的局限,淡漠了对中药炮制重要性的认识,加之老药工逐年减少,不少传统的炮制经验、技术濒于失传,致使炮制质量下降,常见饮片大小、厚薄不均,该炒的不炒,该炙的不炙,该煅的不煅,该淬的不淬,有的虽经炮制但不严其炮制法度,不守其炮制要领,辅料随意增减,火侯掌握不严,炮制质量低劣,这样不仅影响临床疗效,而且造成了药材的严重浪费,甚至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5、贮藏保养不当

中药材贮藏保管不当可发生虫蛀、鼠咬、走油,使其有效成分大幅下降。药材贮存一般有一定时限,超过时限可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如:麻黄贮藏期限以1年为宜,时间过长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的含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有的药材收购部门将混有大量泥沙杂质的药材收购入库,使药材在保存中霉烂变质,如果将这些变质药材供应使用单位,不仅影响中药的疗效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

6、配方不规范

目前许多医院在临床配方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用秤称,以手代秤,随便抓药或称量不准等现象,使所配药量与医生所开处方药量相差较大,由于药方剂量的变化,不仅达不到治疗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功用主治方面的变化。另外该包煎的不包煎,该冲服的不冲服,该先煎的不先煎,该烊化的不烊化等不规范配方都会影响药效。

7、煎药失当

煎药应该选用陶瓷、砂锅,不宜用铜、铁、铝等金属制品,以免发生化学变化。煎药前应加水浸泡30min,便于有效成分溶出。火候也很重要,一般药材宜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用武火少煎为宜,滋补药应久煎,先武火煎后文火慢煎等均具科学道理,必须严格遵守,如不按此法煎药就会影响疗效。总之,本文对影响中药疗效的原因进行了概括分析,这对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将有所裨益。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

二、医物人员方面因素

1、由于当前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许多中药的药理作用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反映到临床上,也影响到医生的用药。如五味子,药理实验表明,其酸性成分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临床上一些医生对外感咳嗽的病人也用之,对中医理论而言,这就犯了”闭门留寇”之嫌。笔者就曾因在风寒感冒时服用了含五味子的中成药后使病情加重。

2、医院多以西医为主,西医医生人数远多于中医。中医医生习惯用汤剂治病,中成药多为西医医生应用,由于其缺乏中医中药知识,应用起来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感冒,中医分风寒、风热等类型,中成药也分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等不同药物,如治疗风寒感冒的感冒清热颗粒(荆芥穗、薄荷、防风、紫苏叶、白芷、葛根、苦杏仁等)和治疗风热感冒的银翘解毒片(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淡竹叶、淡豆豉、桔梗、甘草等)。西医医生分不清,用起来当然不会得心应手,也就达不到理想的疗效。

3、由于药品促销人员的出现,医生在用某些药物时,会获得与其用药数量相应的临床费。这就导致某些医生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临床用药时牵强用药、乱用药,这不仅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而且会耽误、加重病人的病情,还会增加病人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已成为当今医药界滋生的毒瘤。

4、临床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

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合理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可增强疗效,反之不仅会降低疗效,甚至还会产生新的毒副作用。

(1)剂量: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的增强,但当剂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不仅疗效不增加,而且还会出现以下三类情况:出现毒副反应、降低疗效、产生相反的疗效。如槟榔用于驱杀绦虫时,其剂量一般为60~120g,用于行气时,则常用3~10g;人参、知母单味使用均有降血糖作用,当两者的剂量比例为9:5时,其降血糖作用几乎消失;羌活的水溶部分能延缓乌头碱诱发小鼠心率失常出现的时间,3g/k、6g/kg、12g/kg的羌活水溶部分均有作用,且有随剂量增大而增强的趋势,但当剂量增加到12g/kg时,其作用反而有所下降。临床应用多从药物的质地、作用、毒性等,患者年龄、体质、病程、病势职业等及临床应用的目的、在方剂中的地位、剂型等三方面考虑药物的使用剂量。

(2)剂型给药途径:剂型与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数量、速度和作用强度不同,疗效有别,体内常用的几类剂型按其吸收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为:丸剂、片剂、散剂、栓剂、汤剂、酒剂、皮下注射剂、肌肉注射剂、气雾剂、静脉注射剂。有的药物必须经某种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如理气药枳实、青皮,口服并无升高血压作用,但静脉注射却有;涌吐药瓜蒂口服有较强的涌吐作用,但静脉注射却无等。

综上所述,当前影响中药治病的因素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体制,才能逐渐克服。临床应用中药时,必须综合考虑,才能使疗效充分发挥。

上一篇:魏晋历史文学理论 下一篇:煎煮中药疗效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