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中的音乐性

时间:2022-09-17 04:03:49

浅谈音乐课中的音乐性

【摘要】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是仅仅学会唱一首歌,还是让孩子感受到歌曲中的美及内涵?音乐不同于语数外,它不需要“正规的讲解”,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音乐课中的音乐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性

最近,有幸执教了一回教研公开课,上的是六年级的《土拨鼠》一课。前后上了两回,这两次的教案设计给我留下的深深的思考:第一次的执教感觉不像是音乐课,像是语文课、数学课;而第二次的执教才感觉到了“音乐味”,我以两次课例中的某些片段来阐述。

镜头一:在学唱歌曲板块中,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换气。

镜头二: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中主人公漂泊在外,游荡于大街小巷的情感,从旋律的节拍上入手,让学生体验6/8拍带来的摇曳感。

镜头三:为了让学生对歌曲的内涵加深理解,我让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

镜头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对歌曲的最后一句进行艺术处理(做一个渐弱、渐慢)。

通过以上四组镜头,不难发现,第二次执教的效果更好,第一次的执教在许多方面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感觉像是一节语文课。而第二次的执教着重于学生的“听”,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辩,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学唱歌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因此,我认为,音乐课要上出“音乐味”来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忽视学生的耳朵。

音乐是门听觉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性、审美性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运用多样的听觉方法、开拓多种的听觉渠道,让学生在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多角度的去实现学生的听觉感知。在这里,我还想补充一点,时下很多教师都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教师的范唱,但是我认为,教师的范唱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二次的执教中,教师的范唱就起来很大的作用,不仅给学生直观感受,而且也让教师和学生有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是多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要想音乐课具有“音乐味”还有一点重要的是――教师问题要有艺术性。还是以《土拨鼠》为例:

镜头一:在教唱歌曲之前,为了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当然是带有问题听的。

镜头二:划出歌曲结构后,我要学生找出歌曲最高潮的部分,挖掘出歌曲创作的深沉含义――即贝多芬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然后对声音进行力度的变化。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但是要修建音乐艺术殿堂这一宏大工程,往往细节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的基本元素,是教学环节的细节,一旦忽视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成败。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不知所措,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

在上述两组镜头里,第一次执教中的问题设置就有点这种感觉,显得差强人意,毫无新意,空洞、直白,缺乏深度、美感及艺术性;而第二次执教中的问题设置提问通过学生切身演唱感受到音高的特点,启发学生猜想作曲家的意图,在一组层层递进的问题中达成了师与生教与学的目的。因此提问是一种手段,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集中思想,统一思路,是方向性的引领,思维的引领;提问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音乐课堂教学”是我们音乐教师永恒的话题,它的方式方法会随着教材、学生、不同时代、环境而改变。在以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也会不断去学习,摸索、归纳、总结、努力追寻最适合学生也是学生最喜欢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

上一篇:论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