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经济金融支撑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17 03:27:54

我国低碳经济金融支撑体系研究

【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心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有效的金融支撑体系是低碳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需要及早做出明确的战略判断和全面部署,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兼顾国家长远和现实利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金融支撑;金融体系

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否认真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举措也已经逐步演变成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对全球负责的重要标尺,成为影响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因子。低碳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决定各国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重塑各国经济结构乃至世界经济格局。

二、构建金融支撑体系

(一)三项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应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在当前及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应该结合国情,有序地、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

2.倾斜性原则。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吸收、消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在我国已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行动规划、方针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及早开展各项相关行动,必须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政策、意愿。实现低碳经济、节能降耗,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发展,都必须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倾斜性。

3.可持续原则。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等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二是节约使用能源资源,改变消费行为,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将继续增加,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应当着力于提高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通过发挥“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双重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

(二)三主战略

1.政策性银行支持。政策性银行可以直接投入政策性资金支持具体低碳经济项目,还可以贴息、担保方式吸引商业银行从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活动,扩大“乘数效应”。国家开发银行要压缩阵线,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低碳经济区域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应根据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政策导向,将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从单一职能向支持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又难以支持的领域和项目转移。

2.商业性信贷投放。商业银行应根据低碳经济从技术创新 、应用推广到产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金融特征,选准信贷投放重点,优先支持缓解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环境污染状况、降低资源消耗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低碳经济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优质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给予有效支持;对重点低碳经济项目建设,在评估审贷、贷款到位、还款期限、贷款发放范围等方面给予必要优惠;对发展低碳经济及生产特色产品需要金额巨大的项目,积极组织“银团贷款”予以支持,推动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起点高、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低碳经济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3.开发性金融助推。由于商业银行受市场规则的限制较大 ,就客观要求开发性金融来发挥其社会性职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落实国家低碳经济目标,以政策性融资和信用建设为基础,通过信用证券化筹资,以市场建设、制度建设打通瓶颈,支持对低碳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政策鼓励的产业和项目,以市场化的方式逐步完善项目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拓展和增强项目的融资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杠杆”效应,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借助开发性金融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实现开发性金融与低碳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我国要适时提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支撑体系,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有效机制激励企业扩大在低碳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使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低碳领域资金技术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楠.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8)

上一篇:审时度势 自信稳健 下一篇:中印服务贸易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