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7 12:02:1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详细列举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所存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存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中国GDP总值为335 353亿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为12 016.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其次,货币流动性过剩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和支持。一方面,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2.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260 772亿元,已呈现出流动性过剩的迹象。这些都为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为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为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最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和适应国家市场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在2010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共有54家中国企业入围,其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位居第七位,中国国家电网位居第八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名列第十位。中国一些中小企业通过不断的消化吸引和改造创新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小规模的生产实用技术,对于广大非洲及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自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加快发展,投资增速远远超过世界同期水平。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相比同期分别下滑21.0%和38.7%,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上扬,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59.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10.9%;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0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0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对外投资格局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截至2009年底,我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为2 457.5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和发展中经济体第3位(前两位依次为中国香港、俄罗斯)。

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分布国家(地区)及行业严重失衡。当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范围虽然已经覆盖了世界177个国家或地区,但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和拉丁美洲。以2008年度为例,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77%,占当年存量的7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7%,占当年存量的18%。不论从流量看,还是从存量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主要由初级产业、低端服务业和金融业带动,制造业的比重过低。截止2008年底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商务服务业为545.8亿美元,占29.7%;金融业为366.9亿美元,占19.9%;批发零售业为198.6亿美元,占16.2%;采矿业为118.7亿美元,占12.4%。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存量的78.2%,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存量的比重只有8.09%,而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为9.78%。

2. 投资主体及投资额集中于央企。一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中的大部分来自于央企,2008年,在我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央企的投资额高达86%。这加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2008年中国铝业集团公司再次入股力拓公司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澳大利亚政府考虑到中国铝业集团公司浓厚的“国企”背景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千方百计的进行阻挠终致使这起有希望创造近年来中国最大海外收购案的并购计划搁浅。近年来,面对中国国有企业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西方政府和心存恐惧,动辄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了种种障碍,以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加剧中国与其他国际的贸易摩擦。而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对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相对持比较消极的态度。

3. 对外直接投资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有:首先,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属于企业的自发行为,缺乏国家宏观层面的总体规划,尤其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对外直接投资远没有进入法制化轨道,缺乏透明度,使得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感到无所适从。其次,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严重落后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审批制度不合理,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审批效率低下,审批成本增加,审批时间延长;对外投资服务功能严重欠缺,政府相关部门、驻外使领馆、企业三者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相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对外投资企业多样化、专业化的需求。再次,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企业融资困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加快发展的情况下,缺乏训练有素、熟悉市场、精通国际化经营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障碍。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国家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渠道不畅、金融体系不健全及资本市场不发达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二、 造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存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 政府尚未充分意识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全球化经营的意识。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但政府和企业尚未做好迎接全球化挑战的准备。从宏观层面来说,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充分意识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从微观层面来说,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未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我国企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及更加自由开放的国家外贸环境;但另一方面使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促使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树立全球化营销的理念。

2.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央企的投资主体地位。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地大物博”和“人多物薄”是我国自然资源的突出特点。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而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紧张的资源约束要求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直属企业积极进行资源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即以弥补我国国内资源不足为主要目标,投资的目的在于增加国内失去比较利益的产品或国内根本不能生产的产品的进口,促进制造业和初级产品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近年来中国铝业公司积极收购秘鲁、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矿产资源,并开展与力拓、美铝等国际大型矿产资源公司的合资合作。在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一方面通过收购国外石油企业大量增加其海外权益油气,提高海外油气产量并优化其海外资产结构;另一方面积极在伊朗、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资源获取多样化,统筹国内国外两个来源和生产贸易两种方式,谋求建立海外油气投资、境内外炼化合作、国际贸易紧密结合的互动体系。这些企业一系列的并购活动,在我国国内部分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能源进口依存度加大的背景下,对于增强我国在国家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和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 中国的文化传统及“软实力”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相对狭窄的分布区域。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严重失衡。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涵盖东南亚与东亚地区的“大中华文化圈”,共同或相通的文化习俗使得中国企业在亚洲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相对容易;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及长期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方针使得中国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北京共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受到倍受推崇。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不断出台吸引中国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中国企业不断增强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对西方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进展缓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中国企业难以很好把握西方国家的消费心理。

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及整体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过低。在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服务业比重过低。客观的说,中国许多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西方国家消费者较高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诸如提高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等非关税壁垒措施限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出口,这导致中国第三产业对西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停滞不前。长期以来,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形成了无可匹敌的低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目前,我国仍处于凭借劳动力优势吸引制造业投资流入的阶段,对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重视不足,导致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相对缺乏竞争力,进而使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4. 相关政府部门权责不明导致对外直接投资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职能分别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及商务部多头管理,审批时间延长,手续繁琐,使得一些企业错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时机。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三、 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国际产业产局,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努力平衡国际收支,拉动内外需求;与东道国合作共赢,改善贸易条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前,相关政府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根本保证。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参考发达国家促进对外投资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结合中国的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对外投资法》为核心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积极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稳定的框架条件。

第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高效完备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按照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简化审批程序,变管理为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性质的服务功能,积极培育服务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诸如商会之类的中介组织,为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各种专业的投资服务;二是建立政府部门、驻外使领馆、中介组织三者之间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充分了解投资国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信息。三是通过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专项基金及给予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第三,以人力资源建设为支撑,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开展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水平和科学意识,尤其是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鼓励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提高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大力培育中国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适时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力支持中国实力雄厚的银行发展成为跨国银行,为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支持与服务;以外汇储备为保障,加快开展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合作,尽快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民币境外滞留、流通、回流的机制和渠道,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之上,减少审批、放宽限制、简化手续,进一步放宽企业对境外投资购汇的限制,以便利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 卢力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李桂芳,储贺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 赵晓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长期发展趋势.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7.

5. 崔新健.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 王巾英,崔新健,王彦华.WTO框架下中国涉外经贸运行与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7. 胡义.国际投资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李众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建议.国际贸易,2010,(10).

9. 刘宏,汪段泳.“走出去”战略实施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评估:2008-2009.国际贸易,2010,(10).

作者简介:刘超,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2010级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12-22。

上一篇:中国传统老字号品牌激活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生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