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载体与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16 10:35:59

柏拉图的载体与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比较研究

【摘 要】柏拉图的晚期著作《蒂迈欧篇》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提法——载体,柏拉图以此作为理念影像的承载器,使可感物对理念的模仿得以顺理成章,从而摆脱其早中期理念所陷入的困境。而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物理世界时,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其中质料一因与柏拉图的载体相对应。进一步深究,在一定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就是柏拉图的载体,因为二者均没有任何形式、没有任何规定性;永恒不变、不生不灭;接受一切,数目唯一。

【关键词】柏拉图;载体;亚里士多德;纯质料

中图分类号:B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55-02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接触过西方哲学的人来说,是不可不知的大家,他们在西方哲学史上地位之高、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几无人可比肩。虽然苏格拉底一生未立文字,但柏拉图延承苏格拉底的思想并加以发展为自己的学说,这是众所公认的。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虽同属师徒关系,可是前两者在学说上的关系似乎未似后两者般显得延承而无争议。并且从亚里士多德的众多著作来看,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常见不鲜。在各自学说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真的如此泾渭分明?看来并非如此。为此,选择了柏拉图的载体①与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②做一番比较,尝试阐明二者之间的延承关系。

一、柏拉图的载体

柏拉图早中期和晚期对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学说的看法不同,早中期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如仅把有形有性的某一元素或多个元素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则所构成的世界是无法认识的,因为其变化无常,“在一个循环圈里彼此变来变去”。针对此,柏拉图延承苏格拉底,提出了理念论。但柏拉图也清楚理念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理念进行了批判。到了晚期,柏拉图看法有所改变,觉得如果把这些本原学说加以吸收改进,很有可能摆脱早中期的困境。然而即便如此,柏拉图仍不满之前古希腊哲学家的本原学说,认为如果本原是有形有性的,仍不够纯粹,仍需追问。因为本原如有形有性,则“形”和“性”从何而来?肯定有一个来源,“形”和“性”不能凭空产生。既然有来源,就意味着有更本原的存在。而有更本原的存在,则原先有形有性的本原就不能称之为本原。那什么才是本原?柏拉图认为只有载体才能担此重任,载体它既无形又无性,比水、火、土、气等更为本原,“载体,这个承受一切被造物及一切可见可感的存在,不能和土、气、火或水,或它们的复合物,或产生它们的元素,等等,同一而语”。柏拉图的载体到底意指什么?

要了解载体,柏拉图认为必须重新回到宇宙的生成上来。在《蒂迈欧篇》第一部分,柏拉图描述了宇宙的生成,但其实那还不是宇宙的完整生成过程,已描述的宇宙生成的开端并不是真正的开端,还有更为源始的开端,而柏拉图的载体就蕴含在这个源始的开端中。所以柏拉图说“必须重新再开一次头”。对于重新讨论宇宙的生成,柏拉图认为需要对存在做更完整的划分。原以为只需理念、理念的摹本就够了,现在看来不行,还需要第三类存在,而这第三类存在却不是那么容易说清和看清的,“看这个东西就像在梦中看东西似的”。关于这第三类存在,柏拉图说到“它是一切生成的载体,如同养育者”,“有一种东西,诸元素在其中生灭转变,这种东西是该用‘这’和‘那’来指称的”,“那个能承受一切有形体的存在,永远是同一存在;当它承受万物时,它完全不丧失它的本性;也不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候占据任何一种形式,尽管事物进入它时是拥有形式的。它是承受一切形式的铸造材料”[7]。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这第三类存在,即柏拉图的载体意指一种没有任何形式的存在,也正因其没有任何形式,所以它可以接受任何形式。最后,柏拉图说到:“它是不可见的无形式的存在,承受一切事物,并以神奇的方式分有了理性”。

二、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对应柏拉图的载体,但与载体相比,质料要复杂得多。在亚里士多德众多著作中,集中论述四因的是《形而上学》,但在早前著作《物理学》前三卷也有相对集中的论述。两书有关质料的论述基本相同,“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始终存在着的那个东西,是一种原因,例如雕像的铜,酒杯的银子,以及包括铜和银这些‘种’的‘类’都是”(《物理学》);“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造像因于青铜,杯碟因于白银,以及包括类此的各级物料”(《形而上学》)。虽说表述基本相同,然而《形而上学》的论述却远比《物理学》的详细深入。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质料进行了层次划分,认为存在着纯质料。所谓纯质料意指除去任何形式,没有任何确定的质或任何别的规定性,没有任何肯定的规定性和否定的规定性:

一切都剥夺了以后剩下的就只是物质。因为其余的既是实物的演变,产品,与潜能;而长,宽,深又是度量而不是本体;这些毋宁是本体的基本演变而已……所以终极底层自身既不是个别事物,也不是某一定量,也不是具有其它正面特性的事物;并且也不是这些的反面,因为反面特性也只有时偶尔附随于物质。

由此可知,如不断追溯任何某一物之所由来,必然都会集中到纯质料这一“终极底层”。房屋的质料源自砖瓦,砖瓦的质料源自泥土,不断追溯,必然要有一止点,这一止点只能是纯质料。而之所以必须有一止点,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上必要有起始原理,“一事物不能追溯其物质来由至于无尽底蕴,例如肌肉出于土,土出于气,气出于火,历溯而终无休止”。虽然最后都止于纯质料,但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当要说明某一具体事物的质料时,并不需要追溯到纯质料这个最终之因,而只需说出最切近的那个,“什么是物因?我们不可列举火或土,应该举出的是这事物最切身的物质。”房屋的质料是什么?只需回答是砖瓦即可。

三、柏拉图的载体与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对比

以上完整阐述了柏拉图的载体、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为接下来两者的对比奠定了基础。但在正式对比之前,先看看前人观点是有助益的。陈康在《从柏拉图的“接受者”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一文中认为载体与纯质料二者只是非常的接近,“第一质料(纯质料)真是接受一切者,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第一质料学说,非常接近柏拉图的接受者(载体)”。陈康认为,《范畴篇》的基质和《蒂迈欧篇》的接受者只是数量上不同,《物理学》的质料则除了数量不同于接受者之外,又多了三点,并且亚里士多德的其他物理学著作始终坚持此三点。这三点是:

1.亚里士多德引进质料是为满足某种条件,即变化的主体。

2.主体或质料不仅是形式或缺失的统一,而且和形式一起组成自然物,并内在于其中。

3.质料的本性是努力追求形式。

在此看来,陈康的这三点并不能证明纯质料(第一质料)不同于载体(接收者)。对于第一点,引进质料以满足某种条件,并非亚里士多德首为,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就已然如此,柏拉图引进载体就是为了承载理念的影像。对此,陈康也清楚,因为随后他即提到“接受者充当了影像出现的条件”。第二点不适用于纯质料,因为如果纯质料没有除去一切形式,就不能说是纯质料。最后一点同样如此,因为其他的质料都具有一个潜在的形式,如一粒橡树种子,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它潜在的形式就是一棵橡树,它的本性就是努力追求成为橡树;但除去一切形式之后的纯质料没有任何潜在的形式,也不可能去追求任何形式。

(一)无形式、无规定性的载体与纯质料

“如果各种各样的形式只来源于模式,那么,模式所压模于其上的材料就必须是无形式的,不具有任何它后来所接受、所承载的形状……因此,承受各种形式的东西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很明显,柏拉图的载体意指一种没有任何形式的存在,即无形无性;并且由于没有任何形式,所以它可以接受任何形式。柏拉图在此还例举了香料加工和打手印来加以说明。即要制造香料,必先造无味的液体,这样它才能吸收任何它所要的香味;而接受手印的面料要平滑无痕,才能印出完全和手一模一样的印。

(二)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载体和纯质料

柏拉图还曾用“空间”一词来指代载体,而空间作为运动变化的场所,“不朽而永恒”。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在这一点上没有柏拉图这般明显。《物理学》第一章第七节,亚里士多德举了一例:没有教养的人变成有教养的人。人是基础,有教养是形式,没有教养是缺失。在变化前后,人始终存在,而变之前的没有教养在变之后却不再存在。由此,亚里士多德总结到:“在各种情况的变化里都必定有一个东西在作变化的基础即变化者”,而这个基础由于不是对立中的任一方,所以变之后仍然存在,“不组成对立之一方的那个名称在变化之后仍然存在”。往下第九节,亚里士多德指出:“质料在一定意义上是能生灭的,而在另一意义上则否。”第一种意义上的质料指一般所说的质料,如房屋之砖瓦、铜像之铜等,这是能生灭的。第二种意义上的质料指纯质料:“它的本性是不可灭的,它必然是不生不灭的……如果它会灭亡的话,它就会最后还原为自身,所以它应该在灭亡之前就已经灭亡了”。

(三)接受一切、数目唯一的载体与纯质料

在《蒂迈欧篇》中,关于载体“接受一切”的相关表述非常明确,前面提到的就有,“那个能承受一切有形体的存在……承受万物时……是承受一切形式的铸造材料”,“承受一切事物”。柏拉图的载体不但能承受一切,而且数目唯一,这一点可以从柏拉图用空间来指代载体看出。“第三者是空间,不朽而永恒,并作为一切生成物运动变化的场所”,任何事物均需空间作为存在的条件,而空间整体上为一,所以载体除了是生成之所必需,亦是唯一的,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四章的六至九节否认虚空的存在,认为没有和形体分离的虚空,在形体中也没有虚空,因此“第一质料在世界上到处散布,没有裂缝” [22]。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肯定纯质料的实体地位,反而提出了“这个和分离”的标准,彻底否定了纯质料的实体地位,“所谓本体,与其认之为物质,毋宁是通式与通式和物质的组合。而通式与物质的组合是可以暂予搁置的,它的本性分明后于通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一定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的纯质料就是柏拉图的载体,因为二者均没有任何形式、没有任何规定性;永恒不变、不生不灭;接受一切,数目唯一。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载体的提法基础之上,加以拓展划分,发展成为自己的质料。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要拓展划分,在此看来,又是源于柏拉图的载体所陷入的困境。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房屋是由无结构的,互相分离着的材料造成的”。人如何能想象无砖瓦的房屋?显然,如坚持柏拉图的生成观,就会陷入与实不符的困境。基于此,亚里士多德才对质料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存在纯质料,但也还有其它质料。对房屋而言,砖瓦是最切身的质料;对砖瓦而言,泥土是最切身的质料。这样,泥土构成砖瓦,砖瓦构成房屋,说明起来就不会陷入柏拉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蒂迈欧篇[M].谢文郁译,上海:上海人出版社,2005.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上一篇:“假洋鬼子”现象 下一篇:浅谈《庄子》中的死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