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不妨大作

时间:2022-09-16 06:55:21

俗话说,锅铲难免碰锅沿。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在所难免。以新的课程观来看学生之间的纠纷,我们发现,纠纷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之间发生纠纷,除了因对情况了解不全面而产生误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是非判断上遇到了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进行知、情、意、行教育的良机。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学生之间的纠纷,多以口角为主要的呈现形式,通过语言交际来解决。这就为语文知识、技能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法”,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感受,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创设真实的情境,是情境教学成功的关键。其实,最真实的情境就是生活本身。走向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最高境界的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意义自主建构的过程。发生纠纷之后,学生或委屈,或后悔,或紧张……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激动,表达的欲望相当强。学生正处于“愤”和“悱”的状态,这是对他们进行“启”和“发”的最好时机。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之间发生纠纷之后,我总是设法把问题抛给学生,并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我教育,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晓事理,提高语文能力。

一、书面反映情况

要想妥善地解决纠纷,就要先了解情况。老师们的一般做法是让当事学生和旁观学生进行口头陈述。这时学生反映的情况与事实往往有出入。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从主观上来讲,当事学生有可能出于自我保护,而把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夸大,把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缩小甚至掩盖;从客观上来讲,陈述者可能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全,而片面地反映情况,或者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陈述时词不达意。

当事者陈述不清,当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知情者的陈述往往也因与事实有出入,被当事人误解为告状、偏袒,从而产生新的矛盾。

学生之间发生纠纷后,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当事人和知情人用书面的形式反映情况,再让当事人和知情人互阅所写的内容,互相质疑,互相启发、补充,使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事情的本来面目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做法,对当事人来说,有点像传统的写检讨,但它们的实质并不相同。写检讨侧重于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带有强烈的贬斥意识,易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写情况说明则侧重于澄清事实,教师不带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学生容易接受,让知情的学生一起写,更能体现这一做法中性的一面。这样做,学生的语文学习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的总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粗线条地分,小学生的习作不外乎写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类。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知情人,都完成了一篇写实习作。这样的习作,成功因素有三个:(1)材料鲜活。由于事情刚发生,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习作者很容易把握事情的大概。鲜活的材料,为写好纪实作文提供了条件。(2)时间宽裕。写比说更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回顾事情的过程。通过书面形式陈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有机会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反复斟酌词句,力求表达得清楚、准确。(3)动机增强。习作者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都知道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写作态度是积极的、严肃的。学生知道自己所写的内容将被老师、同学阅读,所以能努力地说真话,抒真情。为了使自己的叙述更客观,学生主动向同学澄清一些细节。这样趁热打铁地记事,容易记得具体,记得生动。

2.改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要求是“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求学生互阅所写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必要性,体会到此时的工作是真的,是有用的。为了把事情搞明白,学生对事实的看重,对语句的敏感,令教师惊喜。这时的交流既是老师要求的,也是学生所需要的。

二、学生自主调解

调解学生的纠纷,如果只对当事的学生讲一番道理,或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认识,学生难以深入地、主动地探寻事情的本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教育效果当然不会好。

我的做法:首先,成立学生调解小组,进行角色分工;然后,要求各人根据自己的角色收集各种资料,充分准备;最后,组织调解,让当事人陈述,调解组进行讨论,商量出处理办法。

这样一来,本来几句话就可以处理完的一个教育环节,变成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时,学生已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深入地探究事情的本质(即当事人错在何处,事件严重到什么程度,危害性怎样,自己应吸取哪些教训等)。当事人走出了挨训受罚的心理阴影,就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心情愉悦地进行自我教育。知情者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自主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在帮助同学,体会助人之乐的同时,进行着自我教育。

这一环节也训练了学生诸多语文能力:

1.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们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资料收集:一是事实资料,当事人与知情人的书面材料和有关的背景材料,如当事人以往的关系,当事人近来的生活、学习状态等。二是有关的规章制度,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学校的安全制度》《作息制度》等。三是调解常识,如怎样劝告,怎样反驳对方的言辞等。

为了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学生充分调动了一切学习资源,走访学校管理部门,请教他人,听取意见,摘抄文本。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在实践中听、说、读、写,学习鲜活的语文知识。一些平时只是挂在墙上或睡在纸上的枯燥的条文,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就变得具体可感,别具魅力了。

2.口语交际能力

要收集资料,学生就必须与别人打交道。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在礼貌用语的使用、询问的技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调解会上,学生之间言语来往,互相推敲着对方的语言。他们学习对方说话的技巧,寻找对方语言的漏洞,气氛相当热烈,有些地方虽然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学生做得投入,练得有效。

三、汇报活动心得

通过自主调解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收获很大。为了巩固和扩大教育效果,我让孩子交流活动心得,或用照相机记下调解的画面,或播放自己的采访录音、录像资料,或把自己的发言稿打印后发给同学观摩……矛盾化解了,班级更团结了,孩子们的语文水平也提高了,真是一举多得。

教育无小事,小题有时也可以大作。

上一篇:让批注触摸阅读灵魂 下一篇:语文教学“篇眼顿点”的设疑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