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作谈教育

时间:2022-09-27 04:17:33

小题大作谈教育

如今,教育中“小题大作”之事不乏其例。惨痛的例子让我们警醒,“成功”的例子也令我们深思。家长和老师常把学生成长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即家长和教师眼中的教育问题――小题大作。抓住问题为孩子认真分析――从眼前到长远,足见长者的一番苦心。可是当与不当,要有个正确的认识。面对学生教育问题,我们不是否认小题大作,而是要清楚小题大作的时机。本文就教育中的一件被“小题大作”的小事也来小题大作地谈谈教育中信任、独立的人等基本问题。

一.信任不是一句空话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朋友、亲人之间更需要信任。信任是人的情感归宿,是人的心灵的港湾;信任能给人一直被尊重的感觉,给人一种激励。

信任,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下面讲的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事情发生在一个学生和他的母亲之间。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去一个学生家里上课。刚进门我就听到那个学生在跟他母亲争吵。事情的原委是这样:他的英语老师给他了一些资料,而这些资料只能在电脑上用word文档看。可电脑里面没有这个程序,他母亲就责备他说:肯定是他在下载游戏的时候把程序删了。母亲多唠叨了两遍,儿子因此与母亲争吵了起来。而当他母亲再一次向我提起此事之时,他突然跳起来,锤桌踢凳,大叫:“我没有做!”因此,母子陷入僵局。对于学生的行为我很生气,我开始教导他。他突然说道:“她不是我妈,哪有妈不信任自己小孩的?”是啊,哪有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小孩的呢!他告诉我,他母亲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电脑―看他是否玩过电脑。晚上十一点钟了还要来翻自己的被窝――看他是否在玩电动。

换了是我们,会如何感想?

现今,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物质享受太多,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却太少。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长,我这个学生的母亲的行为与其“老师”的身份却显得格格不入。现在父母与孩子间的代沟一部分不就是由“不信任”引起的吗?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肯定能激发他们敞开心扉与父母沟通交流。这就涉及到家庭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信任。

信任不是一句话空话。作为长者、为人父母应要用行动做出表率,而不是“鸡毛蒜皮没小事”―小题大作。在家里,如果父母对小事情都不能做到对孩子给予信任,更何况大事呢?长此以往,亲子关系自然恶化,于孩子成长不利。

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否做到了信任我们的学生呢?叶澜教授在其著作《回望》中说道:教育者会因为学生暂时的知识“欠发达”而不相信儿童具有平等的“对话”和“探索”的权利。教育者会因为学生的频繁出错而取消他们自由言论,自由探索的权利。教育者一旦剥夺了学生“自由言论”的权利,那么学生就不得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如此,学生自由探索的权利被取消,只剩下“死记硬背”、“接受知识”、“记忆知识”,而失去了自由和创造的快乐。

爱是信任学生的前提。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作为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一个教育者要在“爱”字上下功夫。爱学生,才能去接受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冰封的心灵世界,与他们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只有教育者做到爱学生、信任学生,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对我们教育者的信任。

同样,学生更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给予宽容态度。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一个学生如果被教师认定已是“无可救药”,那么这个学生就可能因同学和老师的“看不起”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但是如果一个聪明的老师认为他不是真正的“笨”,而是缺乏有效的指导而不断地开导他,那么他可能把老师的鼓励化作一种力量,从而自我反省,变成一块可以雕琢的璞玉。

信任就是从小事做起,给予孩子宽容和激励,而不是一句空话。

二.学生作为“人”的权利

上面这个案例,若从“人”的权利角度来谈,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思考:这位学生的权利在哪里?他有作为“人”的权利吗?为什么连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学生也是人,是一个社会人,更是一个需要我们家长、学校、教师去悉心呵护的人。

可是,现今我们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何在?对于家长,孩子的日记已经是公开的“作文”了,家长可以不经过孩子的允许而随意翻阅。然而家长的这种行为却深深地刺痛了孩子的心。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我们的呵护,每个学生的心中也需要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地。在这块领地上,他们可以自由畅想,自由翱翔。这是不容他人侵犯的。

我们的学生有受尊重的权利,这是学生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不要因为我们是家长或老师,而就认为可以对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是脆弱的,他们更需要呵护和尊重。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时刻地反思: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是开口大骂,还是耐心地开导呢?

我们的学生也有受到“公平对待”的权利。《吕氏春秋・贵公》中讲“公则天下平矣,平行与公”。墨子也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公平,不要以成绩的好坏来否定学生人格上的平等,不要在学生之间加上人为的藩篱,更不要在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宠坏了一半而伤害了另一半。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教育在这一点上却做得不够。学校往往以成绩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对家世好的学生以特殊对待;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学生的父亲因为是大官而被老师任命为班长。难道我们的教育还有“世袭制”吗?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制还需很大的改善,而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好坏的做法可以说一种扼杀行为。在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教育者的眼中都不应该有“差生”。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而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却不懂雕琢之法。

同样,我们的学生亦有“玩”的权利。面观现今教育,学生跟上班族一样,难有“双休”,甚至“单休”也成了一种奢望。做不完的家庭作业,上不完的兴趣班,等等,以致现在的学生谈“学习色变”。正如涂艳国教授上课时经常对我们讲的:现在中国学生在大学不想学习是因为之前学怕了。我们强调的所谓“全面发展的人才”,难道只是什么都会的学生?一位平凡的高中地理老师曾讲过,本来布置一道题就可以掌握的知识点,为什么偏偏要让孩子做一整套题呢?难道是我们自己太过恐惧吗?

三.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上述案例中,这位学生的母亲当然有不对的地方。可是换个角度来讲,这个学生也不应该对自己的母亲有如此行为。当我教导他要尊重父母时,他脸上没有露出一丝的悔意,而是一脸的麻木。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悲哀――过分重视智力培养,忽视情感教育――是一种本末倒置。现今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聪明”,然而这种“聪明”却淹没了道德和情感的品质。他们对如何做人、爱人和尊重人更是毫无概念,这不能不使人担忧和后怕。

一个人失去了情感,失去了健全的人格,失去了完善的人文教育。那么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会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的利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是面向人文和人性的教育,面向“真”、“善”、“美”的教育。而今天,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无疑,这为我国人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叶圣陶老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若有人问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那么我们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是教书?就像夸美纽斯所说: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窒息。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授予学生以“鱼”,而不是授予学生以“渔”,那么我们的教育只能是“夸父追日”。

作为教育者,在学生短暂的学习生涯中,到底要交给学生什么呢?难道一个语文老师仅仅是教学生写几个字词语句?一个数学老师只是教会学生做几道数学题?一个英语老师只是教会学生认读几个英语单词?不!不!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已经失去其真正意义了。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学会怎样去欣赏优美的文章,领略文字的意境之美;通过数学的学习,发掘数学这门学科的严谨特点,学会处事的严谨之态;通过英语的学习,学会去感悟外国文化的品质,领略不同文化的精彩。

我们的教育能给予学生什么?这是教育中应该回答的元问题。拉尔夫・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讲到: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而这个“行为”并只不是外显的行动,更包含人的思维与情感。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给予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更是一种给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教育。

陈晓菲,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赵胜启,在职研究生,现居湖北襄阳。

上一篇:有关“闫”与“阎” 下一篇:真诚感动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