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需要大作

时间:2022-08-24 01:04:58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本练习题时通常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评,这样就能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课本练习题,然后教师再从课外找来大量的练习题给学生做,以求得所谓的“训练效果”,岂不知这样做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使得练习过程经常出现“夹生”的现象,如果教师只是过于关注练习的结果,忽视练习的过程,这样的练习很难取得实效。我们倡导在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课本,尊重课本,包括用好、用准、用足课本的练习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去分析和研究每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功能,充分了解学生练习时有可能产生的困惑,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训练环节,以发挥课本练习题的最大功效。因此,对于课本中的练习题的教学,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采用“小题大做”的方式,以追求练习的扎实、平实,达到练习效果的丰实。

本文试列举两个教例进行“小题大做”。

一、关注练习过程,练在实处

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时候教师只关注练习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练习的训练过程,使得练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去熟悉和把握每道练习题的教学功能,精心设计练习环节,突出训练的实施过程,力争让学生练在实处,练有实效。

教例一: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第89页第3题。如下所示: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找到答案匆忙完成填空,使得这道题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道练习题的主要教学功能:

1.为以后进行除法的试商做准备练习。(次要)

2.有关乘法口诀的进一步训练,熟练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主要)

请注意本题是被安排在“乘法口诀表”一节的练习中,因此我们认为此题更多的兼有对乘法口诀的进一步熟练、巩固的作用,同时包含了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初步意识的渗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将这样一个“小题”做大一些:一是将“一问”扩展到“三问”;二是不但要“解出结果”,还要“说出理由”;三是先由师生共同研究一个例题,再让学生仿照进行练习。

教学片断:

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的问题。

例:( )×4<29

1.在(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

学生解答后并说明理由。

S1:括号里可以填1,因为根据口诀一四得四,(1)×4=4,即(1)×4<29。

S2:括号里可以填2,因为根据口诀二四得八,(2)×4=8,即(2)×4<29。

……

2.( )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S1:括号里最大只能填7,因为1~7中,7最大。

S2:因为根据口诀四七二十八,即(7)×4<29。

3.( )里为什么不能填8?

S:因为根据口诀四八三十二,(8)×4=32,已经大于29,所以在括号里不能填8。

请学生完成其他类似的五道练习题,并进行反馈和讲评。

解读分析:“小题大做”的教学过程将进一步熟练乘法口诀的训练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六道小题涉及六类口诀的回忆和运用,突出了《乘法口诀表》中某一类口诀的整体记忆和运用的训练。同时用说理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其中还有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逆反性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从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确实让“小题”起到了综合训练的“大作用”。

二、关注学生困惑,分散难点

伴随练习的过程,学生会有许多困惑或者困难的地方,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课本上的练习题很有讲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多了解一些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的心理特点,善于分散练习的难点,形成合力,集中攻破练习难点,保证学生的练习有向、有序和有效。

教例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第87页第5题。如下所示:

在这道题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乐于用课件动漫演示的形式使学生感到此题很新颖和有趣,而看不到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所产生的一些困惑。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多次观察到学生在练习中的茫然和无助,他们不仅花费的时间多而且弄不明白,为什么某一个“角”可以进2个洞,而某两种不同的角却又可以进同1个洞。其实这道题的知识背景涉及角的分类,根据三角形分类标准不同,按角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按边特点可分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样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蚂蚁就可进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2个洞,而锐角等腰三角形和钝角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进1个洞。如果学生不清楚此题的基本解题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就容易顾此失彼,进错洞或漏进洞。

教学片断:

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的问题。(课件中每只蚂蚁被编了号码)

1.以等边三角形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思考该蚂蚁应该进哪个洞,并说明为什么?(根据所分类的特征进洞)用连线的形式完成该题。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解答此题的基本要求(即根据分类连线进洞)。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思考这只蚂蚁又应该进哪个洞呢?(引发思维的碰撞,试图破解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列举两种不同的连线方式后再追问:为什么这只蚂蚁(三角形)既可以进“等腰三角形”的洞,又可以进“直角三角形”的洞?

S1:……

S2:……

小结:因为这些三角形的洞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有的是按边分,有的是按角分,所以有的蚂蚁可以进两个洞。

……

3.让学生独立完成其它蚂蚁进洞的连线练习。

4.进行小组和全班的反馈与检查。

解读分析:这道课本练习题,乍一看,有趣,简单,但放手让学生完成时才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对分类标准的认识不够深刻,往往会出现连错线、漏连线等诸多情况。因此教师在学生做练习前通过充分的备课(备题),关注学生练习时可能碰到的困难,将解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力求分散练习的难度,形成思考问题的恰当坡度。同时将解题示范与仿练有机结合,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帮助学生明白要求、理解原理、理清思路,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则有效地减少学生练习时的错误,充分体验到练习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课本练习的许多“小题”构成了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完善和提升技能以及培养和训练思维的平台。我们要加强对练习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困惑,采用多元的练习方法,“小题大做”,练到实处,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道题的功效。

在教材中,需要“大做”的“小题”不仅限于本文所提到的练习,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用好课本练习,用实际行动切实为学生学习减负。

(责编 罗 艳)

上一篇:知新才是复习课真正的目的 下一篇:对数学练习中反馈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