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推进阳光司法

时间:2022-09-16 06:13:23

司法公正:推进阳光司法

要改变司法公信力不高、裁判不被尊重、不信法的困局,只有开门办案,开门纳谏,接受监督,以公开公正促公信。用光合作用为司法的良性发展制造氧气,完成新陈代谢,消弭积弊,保证肌体循环的健康,并最终盛开公平正义之花。

每年的人代会上,司法公正都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司法是保障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当前,司法缺乏公信、裁判不被尊重、不信法等现象严重。在社会变革引发的大量矛盾纠纷面前,司法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期待。

开门办案接受监督

省高院院长齐奇在今年的法院工作报告中说:“大力推进《浙江法院阳光司法实施标准》达标工作文件,制定下发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案件信息网上查询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个方面58项必须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方法。”齐院长还表示,将在今年研究推出“阳光司法指数”,完善司法公开长效机制,以公开公正促公信。

宁波中院院长蒋剑巍代表认为,通过打造阳光司法,来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他说,从司法自身的层面看,司法不公、司法不廉等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是群众对司法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司法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对司法了解不深、认知不够,理解上存在偏差也是导致群众对司法不信任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已成为思想舆论集散地、社会矛盾放大器的背景下,司法中一些即便是极小的个案瑕疵或个人工作作风问题,经过微博、论坛发帖等方式和媒体的炒作报道,也会很快发酵,升温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触发成网络,对司法公信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2011年,各地法院都在积极探索推进阳光司法的举措。绍兴中院在报纸上专版公告包括政府部门、党员、公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名单,将执行工作置于阳光之下。临海法院微博直播庭审,当场回答网友提问;台州中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力图改变“同案不同判”现象。而宁波中院直接将裁判文书“晒”到网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在日前召开的全省法院院长会议上,齐奇更是公开表示,2012年要将司法拍卖直接推上互联网,让饱受诟病的司法拍卖彻底置于阳光之下。

蒋剑巍代表认为,阳光司法的目的就是“以审判公开为核心,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以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为重点,让司法权在阳光下接受检验。”他建议,破解群众对司法的神秘和隔阂,开门办案是最好的办法。开门办案一方面需要司法机关积极搭建经济、快捷、便利的诉讼平台,尽可能地让人民群众全程参与和见证办案过程;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审判公开机制,尽可能地让审判工作在阳光下全程运作。

开门纳谏回应民意

而浙江潮乡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维斌代表认为,阳光司法,光有法院主动的公开还不够,法院还应该开门纳谏,积极回应民意。

时下,在全国法院系统出现了很多好的做法,如到田间地头办案和司法进农村、进社区等。王维斌代表认为,这些不失为司法贴近群众的有效举措和路径。“但最为根本的、群众最需要的‘贴近’,还在于案件裁判结果与公平正义的贴近,与社情民意的贴近。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信任司法、认同司法。”

王维斌代表以南京彭宇案为例说,这个案子中,法官罔顾民意和道德价值追求,裁判的结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他认为,裁判要体现民意,民意要嵌入裁判,这也是司法人民性的要求和体现。司法的人民性要求司法不能做法律的“复印机”和“二传手”,而是要能动司法,作出让人民群众最认可、最接受的裁判。这一过程的实现,裁判前民意的广泛收集和科学吸纳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司法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向群众敞开大门,增强裁判的“贴近”性和说服力。与此同时,王维斌代表也认为,实践中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或别有用心的“民意”,尽管其有时来势汹涌,气势逼人,但毕竟经不起检验。司法如果迎合了这种“民意”,也就印证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从另一侧面说明司法大门还敞开得不够,收集、甄别和吸纳民意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如果司法逆民意而动,公众就会对司法丧失信任,司法权威就难以树立。

对此,蒋剑巍代表接过话茬说:“阳光司法不但要回应民意,还要全方位地畅通监督渠道,多层次地创设条件提供便利,让人民群众说出真心话、发出真声音,如此才能发现司法工作中存在的真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加以提高。”

说到这里,蒋剑巍代表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指着宁波中院新近出台的《关于促进社会公众监督上网裁判文书质量若干意见》对记者说,我们不但欢迎公众指出裁判文书的差错,而且还将对他们支付稿酬。“目的就是要法院的裁判经得起社会公众的反复推敲,这对法官的裁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种‘倒逼’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执法办案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违纪违法的线索,提高预防和查处司法腐败的实效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司法不公、司法不廉、司法不力等影响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的司法愿景。

浙江明显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显明代表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公开本身不是目的,关键在于以透明倒逼司法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办案水平。《浙江法院阳光司法实施标准》达标工作文件,是一份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承诺书,也是一份人民法院审判公开的责任书。人民法院要实现这份承诺,担当这份责任,就要进一步强化审判公开的理论认同,着力在公开办案进度、公开庭审过程、公开证据认证结果、公开判决理由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增强办案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透明度,让胜诉方赢得堂堂正正、心安理得,让败诉方输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

法律监督制约不公

杭州市检察院院长吴春莲代表认为,确保司法公正,除了司法机关自身的阳光操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之外,还需要检察机关强有力的法律监督。

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2011年又作出了对全省检察机关贯彻决定工作的审议意见。陈云龙检察长在检察院工作报告中也承诺:“以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决定为抓手,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对此,吴春莲代表认为,“强化法律监督,主要是突出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重点问题。突出加强对有案不立、不该立而立、应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和移送以及严重违法侦查行为的监督。在审判监督工作中,重点加强对重罪轻判刑事案件的抗诉、死刑二审案件审查监督以及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的抗诉。对超期羁押违法减刑假释等违法监管行为开展监督。”

蒋剑巍代表对吴春莲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司法实践中,法院也欢迎检察院的监督。宁波中院有一项制度,就是邀请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会议,让检察院来监督法院的最高审判决策机构,这本身也是阳光司法的一部分。”而王维斌代表认为,检察监督可以有效制约司法不公,但在实践中,检察监督还要解决群众知晓度不高和如何有效发挥监督机制的问题。

吴春莲代表赞同王维斌的观点,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畅通申诉渠道,便利群众申诉,有效拓宽监督渠道。与此同时,她也认为,要着力解决诉讼监督的薄弱环节和监督中的协同性的问题。她举例说,当前一些不法分子企图通过虚假诉讼牟取非法利益,杭州市检察院与公安、法院一起协商,建立了合力打击民事虚假诉讼联动新机制,通过刑事手段制裁严重虚假民事诉讼。“以此来维护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杭州市检察机关还与市环保局合作,共同达成《关于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建立环保民事、行政诉讼申诉案件优先办理,环境公益诉讼、侵害环境案件督促,环保执法监督等新机制。“通过加强监督的协同性来有效破解法律监督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有效开展监督。”

“只有这样,用光合作用为司法的良性发展制造氧气,完成新陈代谢,消弭积弊,保证肌体循环的健康,并最终盛开公平正义之花。”吴春莲代表强调。

代表语录

王立彤代表:在新一年更加复杂的形势下,法院应通过审判工作,体现对道德的崇尚,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应大力推进诉调对接模式,拓宽司法救助资金来源。检察院应加强对公安的法律监督。

许利群代表:“两院”要进一步提高办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雷人”审判案例的发生。要重视提高基层一线法官和检察官的待遇,加强基层办案队伍的建设。

张秀丽代表:建议加强阳光司法、公正司法的社会监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老百姓了解办案的进程。

冯蒋华代表:要杜绝“同案不同判”及法官、检察官跟当事人直接接触等有碍司法公正现象的发生。

周德文代表:建议省“两院”今年要慎重处理民间借贷纠纷。对青少年的违法行为,要坚持宽严结合,尽量从轻处理。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的作用,尽可能地安排他们参加相关的活动。

吴海燕代表:要重视“执行难”问题,解决审判打“白条”问题。

陈 建代表:建议加强“两院”干警异地交流任用,维护公平公正。

上一篇:道德重建 第2期 下一篇:温州破冰民办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