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分类解析

时间:2022-09-16 04:31:15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分类解析

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落实在高考中,则表现为考查的对象是常见实词,考查考生能否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在陌生的语境中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所考的文言实词,大多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等。一方面考查考生平时学习中所积累的文言实词的知识,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在上下文语境中推断词义的能力。2012年高考,全国有15个省市自主命题,语文试卷共17套。除上海卷以填空的形式直接考查实词的含义之外,其余的16套试卷均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文言文实词意义的推断”。命题人将所考文言实词加以解释,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有四种:

语境分析法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都是通过具体的语境设置的,尽管该实词可能有多个义项,但放在特定语境中就只有其中一个义项是恰当的。因此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所考文言实词的含义。加点词的解释正确与否,其根本的标准就是:放在句子中能否与所在语境一致,能否准确表达上下文的含意。比如:

2012江苏卷第5题B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益”在古汉语中有“有利”之意,也有“增加”之意。联系此句前有“夏人犯边”的信息,夏人之兵多骑兵,可见朝廷急需扩充骑兵队伍,此处的“益”应解释为“增加、扩充”。

2012全国大纲卷第8题A项“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此项所在的语境所要传达的意思是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冲上前去,被飞箭射中左胁。他发怒没有拔箭,奋力大喊,擒获了敌人才停下来。所以,“冒”的解释应为“迎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其实,《国歌》中“冒着敌人的炮火”中的“冒”即是此意,成语还有“顶风冒雪”。

2012辽宁卷第4题D项“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此项相关的语境为“弟嵩尝醉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此句的“横”,从上下文看,应为“无缘无故”之意,表现了嵩对顗“得重名”的不满和不解。选项把“横”解释为“强行”之意,从文中找不出顗强行“得重名”的依据,有违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2012湖南卷第5题C项“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劫”有三种解释:① 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 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 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没有品行的人,诡诈奸伪,对人凶暴忌恨。一旦他有了时机,便会凭借权势威逼、胁迫,强行夺取)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的“劫”不能解释为“劫持”,而应该解释为“威逼,胁迫”。

2012安徽卷第4题D项“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根据具体语境“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来看,应是人们“推测、估量”许曾裕将来能被朝廷任用,而不是“打算”。

2012北京卷第6题B项“景淳竟死”。

竟:居然。

此项中的“竟”应该解释为“最终、终究”。“竟”在古汉语中有表意外的“居然、竟然”之意。但联系前后文,景淳进入李疑家时已“得疾”,后来“疾滋甚”,最终死亡应该并不意外,所以试题中把“竟”解释为“居然”不对。其实“竟”解释为“最终、终究”在名句中也有运用,比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代入检验法

将所给义项代入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即为正确,否则为不正确。

2012江西卷第10题B项“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此句的意思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家。“劳”若作“烦劳”解,代入原句就不通。

2012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D项“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阙”,有一项意义为缺失,而缺失在整个句中是准确的。察官缺失,即察官这个职位空缺,朝廷大多数官员认为应该属于萧燧担任。试题解释为“失职”,既不符合句意,也不符合“阙”字的义项。

2012重庆卷第8题A项“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将“部署”代入原句解释不通,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随即代替同知王公率领所管辖的民兵昼夜兼行。因此,“部”的解释应为“管辖”。

联想推断法

回忆课内的例句加以辨析,或是联系名句、现代汉语词语(特别是成语)进行合理推测。

2012山东卷第9题A项“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此句中的“躬”应该解释为“亲自”。与陆游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躬”意思相同。再比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陇亩之中”。成语也有“反躬自问”、“躬逢其盛”等。

2012浙江卷第16题B项“而又辱之”。

辱:辜负。

此项把“辱”解释为“辜负”,置于语境不通。结合前文看,整句话的意思是“第二次来信我还是没回复,您更应该断交,但是承蒙您又给我写信”,句中的“辱”是谦词,表“承蒙”之意。其实,“辱”当“承蒙”讲,在课本中学过,《报任安书》中“囊者辱赐书”的“辱”就是谦词,当“承蒙”讲。

2012湖北卷第9题C项“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就”,是动词,靠近、接近义。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荆轲刺秦王》“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荀子《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就”字知识的迁移。成语中还有“行将就木”。

2012天津卷第9题A项“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意”,应该解释为“意料、料想”。《鸿门宴》中有“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语法分析推断法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义。比如:

2012广东卷第5题C项“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此句中“举”的理解要联系“工”字,从前文可知“工”为“工程”,故“推举”与“工程”从语法上来说不能搭配,不能说推举工程,而应该是兴修工程,兴起、发动工程。

词类活用推断法

2012福建卷第2题D项“履苍莽中”。

履:鞋子。

“履”本义为“鞋子”,但在本句中活用为动词“踏”,引申为“践踩、走过”,与成语“如履薄冰”中“履”的用法相同。其实,“履”作动词用,教材中也有不少例子,比如《庖丁解牛》中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过秦论》中的“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等。

2012四川卷第8题A项“习举子业辄鄙之曰”。 鄙:以为羞耻。

此句中的“鄙”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理解成“轻视、瞧不起”的意思,才符合下文“为学止于是耶”(求学问能停留在这些上吗)的语境。

总而言之,在解答文言实词意义推断题时,如能灵活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想攻克这块堡垒,光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

上一篇:青春便应耀如星 下一篇:甜蜜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