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科技新闻报道特点

时间:2022-09-16 02:31:09

浅析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科技新闻报道特点

【摘要】《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同属于综合类日报网站,受众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体,对科技新闻报道都非常重视。本文以《光明日报》和《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0年度诺贝尔奖科技新闻报道为例,运用对比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方式研究二者在科技新闻报道上的不同特点,以期发现我国综合类日报网站在科技新闻报道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促进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新闻 《光明日报》 《纽约时报》

2010年度诺贝尔奖颁奖之际,《光明日报》网(即《光明网》,前身为《光明日报》电子版)和《纽约时报》网的科技版都给予了报道,但是两者的报道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

一、报道形式的差异

从篇幅上看,10月4日到10月8日期间,《光明日报》网站有8篇稿件做了相关报道,其中4篇刊登在《光明日报》上。这8篇文章,一篇报道了2010年度诺贝尔奖总体形式,两篇报道了生理学或医学奖,三篇报道了物理学奖,一篇报道了化学奖,另有一篇报道了颁奖花絮。《纽约时报》网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报道了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3篇文章中有两篇被报社和网站共同刊登。可以看出,《光明日报》网报道量明显大于《纽约时报》网。但是8篇文章有多处重复,反映出报道没有严密规划。

稿件字数上两报都有长有短,因稿件的具体内容不同而不同。但是,两者发表在各自纸质媒介上的稿件却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光明日报》4篇全部都是600字以内的短消息。《纽约时报》的两篇都是1100字以上的报道。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光明日报》网转载其它媒介稿件的比率高达50%,可见在科技新闻报道方面,《光明日报》网原创稿件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稿件来源和作者署名上也有部分缺失,两篇《新京报》的文章在网页上没有标注源自哪里,两篇没有完全转载的文章也是标注“据新华社电”。《纽约时报》网的3篇全部是原创文章,并清楚地标注了三位作者的姓名。点击作者链接进入TIMES TOPICS,网页上可以查询到三位作者的简介以及之前发表在《纽约时报》的所有文章,进一步增进读者对作者的了解。

两者在传播媒介的利用上也有较大差异。《光明日报》网的8篇文章中3篇来自“新华网”和“新京报”的文章采用了图片报道。其余5篇是纯文本报道。而8篇文章中没有一篇运用网络多媒体的报道形式和相关资料的超链接,同时也没有一条读者评论。

《纽约时报》网的三篇文章全部采用图片报道,有两篇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其中的一篇还使用了两种多媒体形式(音频加照片以及flas)。平均每篇的相关资料链接多达十几个条目,可以链接到《纽约时报》网的数据库。《纽约时报》网并不是每篇的文章都设置读者评论,但本文取样的三篇文章分别有17、162和301条评论。而相应的读者推荐最多达5237次。

二、文本特点分析

本文选取《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和《Pioneer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Wins Nobel Prize》两篇文章,揭示《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科技新闻的报道特点。两篇文章都是选取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为切入口,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从报道角度来说,《光明日报》网的《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以消息的方式报道了这一盛事。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简明扼要,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满足了大众的信息需求。

在写作方式上,这则消息采用经典的倒金字塔结构,依照读者关心的事件的重要性的顺序依次写下来。第一、二、三段,用简短的文字说明爱德华兹因发明体外受精技术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四段写爱德华兹的成长经历。第五段写体外受精技术给400万人带来福音。第六段写爱德华兹获得146万美元奖金。每一段只呈现一个事实,干净利落。记者保持了完全的客观性原则,对整个事件没有一句评论。

再者,巧妙交待新闻背景也是此文的一大特点。在短短500多字的篇幅里,作者抽出两个自然段用于新闻背景的介绍。一是简要介绍从1958年开始爱德华兹就从事体外受精的研究,二是交待了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以来世界上已经有400万婴儿通过这个技术出生。这两段新闻背景的介绍,不仅可以清楚地交待爱德华兹获此殊荣的原因,还可以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

《纽约时报》网的《Pioneer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Wins Nobel Prize》是一篇深度报道。作者历数了爱德华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因为研究试管婴儿技术挑战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他和同事斯特普托饱受来自宗教团体和社会一般公众等的攻击,诺贝尔奖也在这种争议中迟迟没有颁发。斯特普托也在1988年去世,而无缘诺贝尔奖。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获奖本身和纯粹的科技角度,而是把视野延伸到了科技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们能看出,这样的谋篇布局,是作者有意为之的。通过媒体的功能来影响政府,影响相关机构,影响大众的思考,从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以推进科技发展,这是一名记者社会责任的体现。

以新闻背景为新闻主体,大量使用背景叙述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鲜明特点,文章以诺贝尔奖颁发为起点,之后全篇采用背景资料进行叙述。这些背景资料紧扣爱德华兹进行体外授精技术研究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新闻事实,不仅让读者可以从一个纵深的层面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各种环境,还可以引导读者思考的角度,甚至通过媒介舆论影响事件的走向。这些背景材料的另一个作用是提示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作者用大量的新闻背景,展现了一名科学家在科研的同时与传统伦理进行斗争的艰辛之路。它把众所周知的信息进行了深化和扩展,触动了社会很多方面深层的争议和思考,事件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挖掘,新闻价值明显提高。

此外,体现厚重的人文精神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纽约时报》网的科技新闻一向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在《Pioneer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Wins Nobel Prize》一文中,我们透过那些平实理性的语言,看到作者始终关注的是作为人类一分子的科技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我们通过爱德华兹的语言和行为感受到他的工作态度,他与社会习俗的斗争,他为了科学决不妥协的性格。然而这些并不是作者要展现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以从这个个体身上,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30年中,人们从坚决反对到慢慢理解,从普遍质疑到多数不育夫妇接受手术,体外受精终于成为造福人类的一项比较安全的科学技术。正是科学家的执着追求,才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从对人类个体生命的思索到对社会问题的拷问,作者努力探求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文中通过展现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矛盾,让人们理解,科技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当这篇文章从科技转向对人的关注时,它作为科技新闻的意义实际已经超越了科技本身,不再是简单的提供事实,复制、传达信息,不再是一般所理解的科技新闻记者只要做好科学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翻译”的工作。①

结语

通过对2010年度诺贝尔奖科技新闻相关报道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光明日报》网作为中国综合日报类新闻网站,它是国内较早开辟出“科技”和“健康”版块的综合类新闻网站,报道篇幅较多,可以看出在科技新闻报道上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但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原创稿件较少,转载稿件太多,有些稿件内容重复。在传播媒介上,版面比较单一。只有纯文本或图片报道,而音频、视频、相关链接等网络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读者评论形同虚设,所涉8篇文章没有一条有读者评论。网站的文字报道以消息类见长,但是,报道角度还缺乏新意,报道深度还有待加强。

《纽约时报》网科技新闻版面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稿件原创率较高,一般以深度报道见长,强调新闻背景,报道角度新颖,重视读者评论,报道方式不拘一格,再辅之以图片、音频、视频、相关链接等各种强大的网络功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作为西方社会主流媒体的百年老报,《纽约时报》网科技新闻报道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①崔萍,《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新闻界》,2009(6)

(作者:方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孙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在读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地方门户网站:以信息价值最大化谋求突破 下一篇:网站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