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文献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16 11:35:27

时病论文献探讨论文

【摘要】“一岁之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临证未免茫然无据”,因此时病是我们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对雷少逸的《时病论》从病因,病机,治法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时病论;文献研究;外感病;雷丰

《时病论》清·雷少逸著,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医外感病理论证治的重要古籍,对外感病诊治的理、法、方、药以及医德修养均有见解。此书以《素问》八句经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分四时立论为目,体例简洁独特,逻辑严密;对外感病的辨证提出多层次、多方法的知时论证,按时分病,共列四时之病七十二种,自拟治法六十种;提出以法统方,拟用诸方皆以法名之,杜绝用某方治某病;按四时五运六气治时病,不拘寒温之分,寒温合论,寒温并用,克服了历来寒温对立之局限,构建了全新的中医外感病分类治疗体系[1]。

1病因

以四时之气为主因、主线。其先君尝谓曰:“一岁之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临证未免茫然无据”。丰谨志之,至今耿耿不忘。故冬、春、夏、秋四时之气使人致病得主因,并明确指出知时令是识病的关键,论治的前提,强调“不得乎时令,则不得为医”。雷氏在序言中指出:“盖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里新伏之分”,“夫春时病温,夏时病热,秋时病凉,冬时病寒。”雷氏认为无论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时病均分为新感和伏气两类。四季新感时病均为感邪即发疾,又因运气的胜复而有所变化;四季伏气时病为感邪后发之疾,又分为两类:冬受寒气,伏而不发,郁久发热,待来年春分之后,阳气驰张,伏邪自内达表;或六气袭人,伏而不发,随四时六气更换,再感新邪,触动伏气而发。如春季新感包括受风而发的伤风、冒风、中风,及夹邪而起的风寒、风热、风湿,以及感非时之气的寒疫等病;春季伏气包括春温、风温、晚发、温病、温毒等病[2],其他季节类此。

2病机

由于时病的发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关,特别是与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要求“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治时病……”。由于患者感邪微甚不同,发病情况有明显区别,感邪甚者即病,感邪微者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者属新感,病初多见表证;过时而发者属伏气,病初即见里证[3]。此外,人的体质也有虚实、寒热的差别,妇人尚有经、带、胎、产等特殊情况,因此雷少逸提出“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的原则,即所谓“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候,而别新邪、伏气之疴,更审其体实体虚,而施散补之法”。

3治法特点

3.1治温——温有五种:春温者,治以辛温解表法;风温者,治以辛凉解表法;温病者,治以清热保津法;温毒者,治以清热解毒法;晚发者,治以清凉透邪法。其治法虽各自不同,但五种温病的本质是相同的,均是由于冬受微寒,邪气内伏,至春因不同的外感而发,即“新感之邪虽殊,伏藏之气则一”。

3.2治泻——飧泄乃因土虚木胜,治以温中兼以舒肝的温中泻木法为主;洞泻为土虚木乘兼有湿邪为乱,故在温中泻木中兼以运湿;寒泻是因肝脾肾的虚寒,故用温肝脾肾的暖土卑监法;火泻及湿热为患,用通利州都加芩、连法;暑泻因暑湿为患,用清热涤暑法;湿泻因湿困中焦,用通利州都法以渗湿。痰泻是痰阻气滞,用化痰顺气法;食泻是宿食为患,故治以健脾消食的查曲平胃法[4]。

3.3治湿——《时病论》分湿为六:伤湿、中湿、湿热、寒湿、冒湿、湿温。据其表里可分为内湿和外湿。其治疗亦分表里。在表之湿用辛散之法,如冒湿用宣散表湿法,伤湿用辛散太阳法;治里湿有渗利法及燥运法,如治伤湿、湿热的通利州都法,治寒湿的辛热燥湿法,治湿温的清宣温燥法。雷氏的表里分治,“治表湿宜辛散太阳法去桂豉,加入苍、朴,俾在表之湿,从微汗而解也,治里湿宜通利州都法,俾其在里之湿,从小便而去也”。

3.4治咳——“秋初伤湿不即发者,湿气内酿为痰,痰袭于肺而作嗽,名曰痰嗽……秋末伤燥不即发者,燥气内侵于肺,肺失清降而咳名曰干咳”[5]。其治疗方法,“总不越两太阴经之治也”。即痰嗽者,治以理脾为主,渗泄为佐。宜以加味二陈汤治之。而干咳即燥咳,治以理肺为主,润燥为佐,而分别治以温润辛金法、清金宁络法。

3.5治寒——《时病论》以冬令受寒,有浅深之别。其深者为中,中寒又有三阴经之别。浅者为冒,即寒邪受于躯壳之外。中寒者因突受寒淫杀厉之气,卒然腹痛,面青吐泻,四肢逆冷,或昏闭身凉,或微热不渴等证。本病在肝脾肾三经,故有腹痛吐泻,治以辛热祛寒,但因三阴经不同,其表现、治疗亦不尽相同。“盖太阴中寒,则腹中作痛,少阴则脐腹作痛,厥阴则少腹作痛。”“沉缓中太阴,沉细中少阴,沉迟中厥阴。”“寒中太阴则以干姜为君,寒中少阴,则以附子为君,厥阴则以吴萸为君。”冒寒乃寒气伤乎躯壳之外,而未传经入里。是以遍体酸疼,头亦微痛,恶寒发热而乏汗,脉象举之而有余。因其病位在表,故治以辛散太阳、辛温解表之法。

3.6治杂病——《时病论》虽名时病,但其书中治所论并非单纯的时病。雷氏治疗杂病,书中亦有体现。如类中一病“因气虚之体,烦劳过度,清气不升,忽然昏冒为虚中,治宜补气;一因气实之人暴怒气逆,忽然昏倒为气中,治以顺气;一因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卒然昏倒无知为火中也,治宜凉膈;一因过饱感受风寒,或因恼怒气郁食阻,忽然昏厥为食中也,治宜宣消;一因登冢入庙,冷屋栖迟,邪气相侵,卒然妄语,头面青黑,昏不知人为恶中,治宜辟邪。”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治法。

4医德修养

作为一名医生其医术和医德两者是不可偏废的,雷少逸前辈亦强调如此。《内经》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亦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医者依也,人之所依赖也;苏人之困,拯人之危”。并且在治疗上亦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古之成方须损益;治轻证宜细心重病宜大胆;医家不可嫉妒害人;医毋自欺[5]。

综上所述,雷少逸的《时病论》不仅仅是治疗时病参考用书,更为读者提供了脉络清晰,辨证独到的治疗方法,而且其治学严谨,用药考究,足以为后人训。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夏晨.《时病论》创新点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8(06):31.

[2]宋咏梅,张思超.《时病论》及其主要学术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7,(09):51.

[3]刘纳文.《时病论》学术思想初探[J].河北中医,2008,30(3):315316.

[4]雷丰.时病论[M].见:伤寒金匮温病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033.

[5]雷丰.时论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67.

上一篇:队文化抓管理分析论文 下一篇:系统膜原论邪伏膜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