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如何培养学生情商

时间:2022-09-16 11:30:49

初中化学课如何培养学生情商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情感商数简称情商,人的情商在一定程度上受先天影响,但主要是后天的发展,因此,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每个人的情商都可以得到提高和优化。初中阶段是情商发展的最佳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情绪正在不断地丰富和成熟,他们的思维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他们的人格正在逐渐完善。因而,在这个时期,我们如果注意创造有利的条件发展学生的情绪智慧,定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操作性、本身即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化学学科而言,在发展学生情商方面更有着独特的优越性。

一、情商培养及其对初中化学课的意义

1.情商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情商对认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初中化学学习与学生的注意、记忆等息息相关。良好的情商不仅把情绪和认知结合起来,而且详细地阐述了情绪过程在社会情境中对儿童社会信息的线索编码与解释、目标分类、反应提取与决定行为实施的影响。情商更会通过决定一个人对化学的兴趣与态度取向、意志力、自信心等来决定一个人学习化学的持久性与质量,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2.情商培养会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提高了情商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实现情商培养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二、初中化学课培养学生情商的途径

1.挖掘整合化学课本蕴涵着的丰富的情感性因素

心理学表明, 人们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知识、技能水平越高, 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 同时需要的情感水平也越高,所谓“知之弥深, 爱之弥切”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才能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才能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不可想象, 一个人会对他毫不知晓的对象产生情感。因此,“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倡行探究性学习, 强调主体参与, 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亲身感受, 体悟良好的方法, 进而把这种感受、体悟上升到情感价值判断,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

2.把握层次

把握层次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期望, 它决定着行为动向。如果教学目标层次不清, 目标设置得不合理, 就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 正确把握目标层次, 科学合理地设置情感教育目标, 这是进行教学实施的首要任务。为此, 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时既要考虑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价值观是指内化了的价值体系变成了学习者的性格特征, 即学习者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所以价值观是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由于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就课时或单元教学的情感目标设置而言, 显然重点应该是放在经历(感受) 水平、反应(认同) 水平。即使是学期或学年的情感教育目标, 其领悟(内化) 水平上的有关情感目标 也宜用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要求高而应尽量少用; 二是降低目标陈述动词后面的内容难度。比如, 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可以在许多发表的课例中看到,、经常可以在许多化学公开课上听到――课(例) 堂采用了一段我们祖先的发明史料就宣称使学生形成了爱国主义思想, 具有了为民族振兴的学习志向; 课(例) 堂分析了一个或几个化学变化的规律, 就宣称树立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诸如这种不科学、不现实的情感教育目标的设置, 是不可能发挥对教学实践的引导作用的, 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当前情感教育在实践和教研方面的薄弱。

3.讲究方法

讲究方法的情感是不能“生产”或“教给”的, 更不能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 而只能让学习者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在感受、体验与内化中日积月累,获得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在情感教育的实施中, 应讲究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笔者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将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课本中的“温室效应”、“酸雨”、“车用汽油”、“石油和煤的综合应用”、“CO2的作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内容,和《学化学》(与人教版化学课本配套, 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主编) 中的“纳米碳管”、“黑火药的发明”、“白色污染”、“CO2塑料的开发”等材料以及笔者搜集的其他音像、文本资料整合起来融成一个专题, 综合应用上述多种方法, 引发学生深刻感悟, 深层对话, 辨析讨论, 移情体恤, 主动反思, 促进学生确立相应的情感态度,、形成一定的价值倾向, 建构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收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柏华《EQ情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沛 胡林成《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和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上一篇:优化课堂提问技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