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2-09-16 08:38:28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物理课程改革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和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理念。新教材以人为本,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贯穿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注重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笔者就教师角色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构建多彩的物理课堂,重新建构师生观

新课程强调的理念是: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长期应试教育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始终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我们必须重新建构师生观。教师教学要民主,不以学生的成绩、性格、出身、长相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和要求标准,对全体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所带来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感。对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应冷嘲热讽,而应真心帮助他们。优秀的教师通常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精辟的讲解和风趣的语言“征服”学生。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中启发要得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按照课改的要求,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要做到“启发得当”。启发是教学中永存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启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有:问题启发、实验启发、直观启发等。无论哪种启发方式,教师都可有意地设置“知识陷阱”或者“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发他们的疑问。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身受益。

2.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总结——实践验证理论。如果要使学生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各种基础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另外应创设诸如实验、讲座、交流、作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科学方法、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程度问题——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部分参与还是全面参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是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学习方式改变的核心。例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分别把激光射入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又让光通过浓度不均匀的蜂蜜中得出光是弯曲传播的,从而发现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由学生去探究,在现今大多数学校实际教学条件下,很多课还得靠教师讲解,但讲授也要讲得精彩。

第一,要讲究科学,学科术语要准确,无知识性错误。第二,要有条理,体现在讲课顺序上以知识呈现顺序来展开,课题中的若干子问题是并列的、递进的还是因果的,层次要清晰,结构要严密。第三,讲解中可大量引用类比,加强所学内容跟学生心目中已有的概念、信息发生联想,帮助消化难点。第四,教师讲解要有趣味性,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活泼、教师语言生动幽默、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要看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对于由物理情境归纳概念的新课,学生应能自己列举生活现象,说明其中隐含的概念;对物理规律课,学生应能自己列举生活现象并用规律进行解释;在习题课上,教师先讲例题,再由学生自己另编一个题目,能用到刚才学到的思路。

总之,好的引入环节,应该渗透有启发性,情景性,趣味性,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参与性,实践性,评价性,探究性和美感性。有意识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增强解决问题的动机,探索创造性求解的过程。这样高中物理的教学才能在新课标下有声有色,起到实质性的改变和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中学)

上一篇:如何增强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下一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