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把耳朵叫醒

时间:2022-09-19 08:18:03

用音乐把耳朵叫醒

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是用无形无色的音响运动(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塑造听觉形象。可是,翻开学生的音乐课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精美的图案和一首首歌曲的乐谱、歌词,学生对音乐课本产生的第一印象是构图美,而绝非音乐美。音乐课本满足了学生的视觉享受,却忽略了享受音乐最重要的听觉感受。作为从事音乐教育十多年的一线工作者,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音乐教育中我们应提供给学生什么?是印刷精美的音乐课本,还是最能体现音乐特性的磁带、VCD等音响资料呢?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条目第一页)。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内容不能脱离形式而存在,形式也就是内容得以具体存在的方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是由于它以音响为物质材料而造成的。音乐的物质材料是音响,音乐必须在音响的流动中进行和存在,因此,我们说“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从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音响又派生出音乐艺术的听觉属性,音响的流动虽然可以构成音乐的存在方式,但必须通过听觉的感受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又说音乐是“听觉艺术”。大文豪托尔斯泰也说:“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引起某种情感传达某种情感的工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本质是声音,音乐中的师承相授,本来也是从声音到声音。但是人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听觉的分析、分辨能力远远不如视觉,于是有了图形(乐谱)协助表述和记忆,而后再辅之以语言文字,引入逻辑——数学思维,产生了一套又一套的音乐理论作为声音和乐谱的辅助。久而久之,有时乐谱和理论反居声音之上,好像学音乐就是学乐谱、学理论。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异化”。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文字和乐谱都不是音乐本身,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不是背定义和数音符。音乐只有发出声音才实际存在,书面音符不等于音乐艺术,歌词、曲谱必须经过演唱者、演奏者的再创造,把它变成音响,利用听者的积极联想和通感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至此,音乐才成为实际存在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效应只有通过心灵对流动音响的审美感受才能完成。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由此显而易见,音乐教育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最具有音乐特性的材料——音响资料,而不仅仅是课本。

二、利用音响资料的畅想

1.家校合力,拓展审美时空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MP3、MP4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音乐课堂里。实际上,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有意或无意)要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所以,致力于形成一个统一的、互为补充的学校、家庭音乐环境就尤为重要。好的家庭环境能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因为,家庭环境对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及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影响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作用不亚于校园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小学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接触音乐的时间仅有80分钟(其实把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等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去掉,学生实际感受或鉴赏音乐的时间还要少)。如果给学生配发音响资料,就可以把音乐教育从规范的、受时间限制的课堂延伸到自由的、开放的家庭,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指导,家校合力,不仅可以巩固校内音乐课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和发挥孩子的音乐特长。

2.反复聆听,增强审美体验

面对景物神奇的自然山水,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复观察,反复体验,每一次总有新发现。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为学生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而获得更加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相信学生能像阎立本一样渐入佳境,每次聆听都有新的感受。这在课堂教学中是绝对无法实现的。我们音乐课堂教学多年来存在的弊端是:课的终止即是音乐的终止,学生在课堂上刚刚被点燃的艺术火花得不到延续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松懈的心理,降低学习音乐的热情。

3.突破难点,转变学习方式

作为音乐教师,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唱歌曲,对于歌曲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在课堂上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后略有成效,但下一节课复习演唱时学生又会唱错,教师不得不花力气去纠正。有些难度较大的歌曲经过几节课的反复纠正,仍收效甚微。这充分暴露了现行音乐教育的不足:学生课本无法体现音乐的音响特性、听觉特性,更不能引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美。

其实,课余时间学生也喜欢唱歌,可对着音乐课本,他们能产生音高感吗?经常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唱歌,回家后也唱给爸爸妈妈听,可唱着唱着就找不着调了。”是啊,又有几个学生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乐谱唱准旋律、歌词呢?我们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时,对片中的主题曲一开始只有个模糊的印象,听得多了,就自然而然会哼唱旋律了,觉得好听,产生一种想学唱的心理,便有意识的开始注意歌词,不知不觉中也就会唱了。

三、配置音响资料的建议

二十年前,作为学生的我为拥有一本音乐课本而欣喜若狂;二十年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还一成不变,仅仅满足于为学生提供音乐课本的话,整个国民的素质将如何进一步提高?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电声设备、广播、电视等现代化的音乐视听传播媒介已进入每个家庭。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可配置VCD,因为它声像、视听结合,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不过,VCD播放机价格较贵,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首选的大众化的音响资料还是磁带,家长只需花几十到一百多元就可购置一台复读机,价廉物美,既可听音乐,又可学英语,经济实惠,一举多得。学生每学期配两盒磁带,一盒欣赏带,一盒歌曲及伴奏带(我建议A面为歌曲范唱,B面为伴奏,这样设计便于学生学唱)。音响资料的配发,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并能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方能知音”,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上一篇:千秋一寸心 下一篇:初中政治课情境创设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