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利用外资的机遇与对策

时间:2022-09-16 05:47:37

大连利用外资的机遇与对策

一、大连利用外资的机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工业国资本连营方式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表现为产业资本大量投向发展中国家,本国出现明显生产不足趋势,工业品进品增加。同时,货币市场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到现在交易量达到物质市场的100倍。被很多学者称为“虚拟经济”。而中国恰好在这个时期经济体制已经转换为市场经济(起码对产业资本来说),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和数量都是世界一流,加上中国政治、社会稳定,因此大量产业资本涌向中国。

同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重心呈现逐渐由南向东、向北转移的态势。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最初主要集中在以中国香港为龙头、以四大经济特区为支撑点的珠江三角洲及闽南地区。由于它们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先行改革开放的体制优势,首先受到外资的青睐,成为中国最早的外商投热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尤其是以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和龙头,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由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信用、市场秩序、行政效率等投资环境因素较好,因而种种迹象显示,外商在华新一轮投资呈现由南向东进军趋势,即向包括长江三角洲和山东的华东地区进军。目前,长江三角洲吸引外资已居全国之首。同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也将成为新一轮外商投资的重要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北上”趋势将更加明显。

二、大连利用外资应对措施

1.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要坚持扩大利用外资,但要合理有效,积极吸引资金密集、技术档次较高的大项目,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大连引进外资呈现了领域宽、大项目多、质量高的喜人局面,截止2006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4家在大连投资设立了170个企业。美国辉瑞、固特异、德国的大众、蒂森克虏伯、日本的东芝、佳能、万宝至马达、通世泰建材,法国道达尔等企业纷纷落户大连。

在“以质取胜”的思路指导下,服务外包成为大连一个十分抢眼的亮点。严格地说,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发源地在大连,八年前大连提出发展服务外包的时候,没有人能说得清这一产业前景如何,但在今天看来,这步棋无疑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如今,这一产业已经成为大连吸引外资的崭新增长点。我们从大连市外经贸局了解到,到200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530家,从业人员4万人,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有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构。大连在服务外包方面的积极探索,赢得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大连先后被国家命名为“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06年,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又把首个“服务外基地城市”称号授予了大连。

在调研利用外资这个课题时,我们发现,由于“以质取胜”的正确思路,大连另一个颇具创新的引资亮点是吸引地区总部、金融服务业和商业物流企业入驻。到目前为止,已有松下电器、埃森哲等10家企业在大连设立了研发中心,大九国际、爱丽思欧雅玛等9家企业建立了物流中心,THK设立了中国投资公司,戴尔、通用电气、罗宾逊全球物流、爱立信、首创安泰保险和日本财产保险等6家企业设立了地区总部。全市已有22家外资金融机构,其中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3家外资银行开办全面外汇业务,是东北地区唯一设有营业性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的城市,其业务覆盖整个东北地区,外汇结算占东北三省的70%,使大连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初具规模。大连引入的沃尔马、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商业巨头和罗宾逊、联邦快递、TNT、日本邮船等一批世界知名物流企业,给全市的流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认为,大连“以质取胜”的利用外资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值得肯定的。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从原来追求“规模、速度”转移到了“质量”上来。我们认为,外资作为拉动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到了一个从注重“规模”到“质量”提升的阶段,以达到规模、质量、效益相协调。大连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强化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集群已经成为科技与产业结合互动的一种新的全球动向和趋势,集群一般是指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在技术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在产业上互相依赖与配套、互相为对方提供生存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产业群聚,集群可以产生专业化分工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外部经济性、区域市场及区域品牌整体优势等,从而可以创造区域竞争与发展的综合优势。

区域集中是产业集群的现象和主要特征。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保税区等开放先导区为外商投资项目提供了特定区域,遵循“项目向园区集中”这一普遍经验,大连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开放先导区为龙头、梯次开放、一体化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等三大先导区已经开始培育集群产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先导区的带动下,各区县的对外开放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从大的环境来看,国家正在逐渐弱化优惠政策的带动效应,寻求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子。所以,功业园区吸引外资的思路也应从政策趋动逐渐向产业集群带动方向转变,由政策性招商向环境招商和服务招商方向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连市加快了三个先导区功能整合的步伐,明确特色定位,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把引资的主要精力放在带动、辐射能力较大的优质项目上,放在引进内外资的协作配套项目上,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使先导区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和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载地。带动大连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带动老工业基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家同类先导区中争创一流。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经济开发区地处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桥的主要通道之一,周边环绕港口码头。建区以来,开发区吸引了4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签订了1800多个项目,实际使用外资50多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234.3亿美元,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6.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469.2亿元,实现税收229.8亿元。目前,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船舶配套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今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突出出口加工制造业的聚集、扩散效应,以高开放度、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成为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新区。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1991年,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35.6平方公里,据我们掌握的初步情况,区内已有86家各类科研机构,39家教育培训机构,1120多家企业,拥有包括IBM、GE、戴尔、SAP、HP等三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技术与医药、装备制造业、电子视听、新材料等五大产业群。

1992年建立的大连保税区,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和出口加工区,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综合性经济区域之一。目前区内有中外投资企业2183家,其中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816家外资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车城、石化、物资、粮油四大市场为主体,以工业部件、黄金珠宝、汽车零部件为补充的市场集群。2006年,国家又批准保税区建设6.88平方公里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大大提高了保税区及大窑湾港的国际化功能,扩大了大连在东北亚的影响。我们注意到,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原来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特殊优惠政策的整合和叠加,是政策最开放、功能最强大、层次最高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大连保税区结合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吸引港口、航运、物流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进一步增强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功能。

3.改善大连投资的软环境,提升政府服务质量。

实践证明,国际资本流向和优化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综合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对此,具有开放意识的大连人有着很深的体会。这些年来,大连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环境建设,把建立适合外商投资软环境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创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政策、经营、商务和服务环境,不断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竞争优势,努力提高招商工作水平。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国家给予大连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为了让国家政策落地生根,大连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对外开放的不同阶段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需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大连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大力开展“政策落实年”活动,针对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强化政策落实,用足、用好这些政策,进一步创优投资环境,建设最佳投资区。此外,大连还进行了审批事项改革,下放和取消了多项审批权限,优化办事流程。审批事项由2001年的1309项减至127项,累计削减率为90.3%。连续不断的努力,使大连的投资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初步营造出“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6年度项目“大连利用外资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上一篇:我国政府R&D补贴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下一篇:县域房地产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