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宣恩县扶贫开发思考

时间:2022-09-16 03:36:13

湖北省宣恩县扶贫开发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一直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这在民族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分析了湖北省宣恩县扶贫开发对宣恩县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针对宣恩县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简要探讨了改善其扶贫开发的对策,以提高宣恩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25-02

1 宣恩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宣恩县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既是贫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2000年,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其中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2002年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湖北省宣恩县列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指出,开发式扶贫与产业化扶贫是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宣恩县也响应并落实了《纲要》的指示,其中,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宣恩县贫困人口近几年大幅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

截止2008年底,宣恩县通村油路(通畅工程)达820千米(通畅率73.6%);建成沼气池4.8万口;农村安全饮水、五改三建等工程稳步推进;结构调整有一定成绩;“烟、茶、果、药、畜、菜”六大产业特色越来越鲜明(其中白柚6万亩,柑橘5万亩),形成了一些专业村;转移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有效结合等等,基本上解决了普遍贫困的问题。(见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宣恩县贫困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近50%,绝对贫困人口数减少了约40%,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翻,扶贫开发效果显,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宣恩县近十年的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2.1 扶贫成本增大与返贫现象

从表1数据看出,宣恩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虽然波动不大,但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只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50%),其中2005年到2008年间,宣恩县扶贫资金投入共计4322万元,贫困人口数却只减少了2.91万人,减贫速度减慢,减贫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返贫现象有抬头趋势,2008年返贫比例达到了2.95%。

这是因为国家日益强化的重工业结构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得这几年宣恩县农村的发展并未能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提升,所以扶贫工作越到后期其扶贫成本必然加大。同时,过高的医疗和教育负担导致强制性的必要消费支出增加,加深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并使得一部分本已脱贫的人口返贫。

2.2 整村推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整村推进的资金需求与实际资金投入缺口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村推进的有效进行。据不完全统计,要彻底解决一个村的贫困问题,平均投入应不少于228万元。而宣恩县每个村获得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仅为24万元,相差甚远。

(2)项目设计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贫困人口。尽管项目是农户自己设计的,但是绝大多数到户的项目都需要农户自己配套一部分资金,有的配套资金是绝对贫困人口所不能承受的。

2.3 高产量的经济产品基地与相对低收入的问题

宣恩县现已建成高山中药材、山野菜、反季节蔬菜的经济板块,宣北贡茶经济板块,宣南贡水白柚、“宣恩早”蜜柑经济板块。由于气候水土较好,这些基地的经济产品每年的产量和质量都很好,但同时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产品积压现象屡见不鲜。以高罗贡水白柚基地为例,其白柚口感非常好,但年有底部分农民在公路边处理积压的白柚,最后不得不由于变质而扔掉。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宣恩县如今扶贫开发的成本增大,扶贫速度减慢,与其它地区的人均收入相差巨大,返贫现象增加。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才能更深入的完善宣恩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 扶贫开发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走城镇化道路

(1)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此来减轻农民的负担。

(2)由于农业收入的增加极为有限,收入的持续增加必须依赖于非农收入。而要想让贫困农户增加非农收入,宣恩县要逐步走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依靠中心城镇发展非农产业,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和农民的非农收入。以此来缩小和其它地区的收入差距,并确保脱贫后不返贫。

3.2 关于整村推进的建议

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综合推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民族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发展等资金按照项目设计,统一到以贫困村为单元的项目上来,确保贫困村的投入强度。对在项目建设中没有配套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无偿的物资补助,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

(1)古语云:“要致富,先修路。”道路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宣恩县通村油路通畅率已达73.6%,但扶贫办应继续大力加强道路建设,在恩施州的铁路与高速公路就要建成通车的大好条件下,加强宣恩县本身的道路建设,无疑会给农民以精神方面和利益方面的双重驱动,以此来实现脱贫致富。例如:李家河塘坊村是宣恩县有名的塘坊早柑橘生产基地,2007年财政扶贫资金安排15万元用于公路建设,群众又自发集资20万元,修通了全村6个组3条7公里通村水泥路,仅公路建设一项当年给群众直接带来经济收入达50万元,户平增收1200元。此例正说明了道路建设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2)宣恩县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如今宣恩县的民族特色产品已经包括了“烟、茶、果、药、畜、菜”六大产业的许多种产品,扶贫办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扶持一些中小企业做好宣传特别是对外地宣传的活动,推广宣恩县自己的民族产品,一步一步地形成自己的品牌,用品牌效应来拉动经济增长,然后逐步形成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体,实现脱贫致富。

4 结束语

总之,宣恩县扶贫工作应针对其民族地区贫困的特征,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着力改善其基础设施和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区域生产力水平。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以尽可能少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把贫困地区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沈道权. 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蒋文武.王文兵.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7,(2).

[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4]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G].(国发〔2001〕23号).

[5]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J].国务院扶贫办信息网,2006-11-20.

[6]刘坚.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7]刘娟.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扶贫路径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4).

上一篇:论改善投资环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下一篇: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