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教学探微

时间:2022-09-16 03:02:55

地理位置教学探微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位置;概 念;意义;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79―01

地理位置是中学地理尤其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位置的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地理知识,是一把打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一、地理位置的概念

1.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事物所占有的特定空间。具体来说,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某种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占有的位置,表明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地理事物与地理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其是地理学中的基本空间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素。

2.地理位置一般用表示二维空间的两种方法去描述:一是用地理坐标(如,经纬度位置或地图和卫星影像上的坐标系统)进行定位,即绝对位置,表明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国家、地区或地理事物的精确位置。二是用相对空间关系去描述,即相对位置。如,通过海陆位置、邻国位置、区域位置、交通位置、资源位置等,有时还用方向和距离去表明彼此的相对空间关系。

3.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所占有的特定空间,具有一定的范围,不能把其简单地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点”、“线”等。地理位置在地图上的形象有点、线、面之别。如,城镇、矿山等在图上常用“点”表示;河流、交通线等则以“线”的形式表示;国家、地区等地理事物范围则表现为“面”的形式。

4.地理位置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一般来说,经纬度位置和自然地理位置相对稳定,其可以看做是静态的,但运动中的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则具有动态性。如,我国季风区雨带和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地理位置的意义

1.地理位置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具有空间的特定性。特定的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而且往往形成特有的地理现象。如,位于南北纬30°-40°的亚欧大陆亚热带地区,大陆西岸形成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则形成夏雨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就是特定的海陆位置所决定的。

2.地理位置是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之一,是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毗邻香港的深圳及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其中,优越的地理位置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地理位置教学的基本方法

1.地图法。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中最具价值的直观教具,其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在进行地理位置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相关地图,应从地理事物方位位置、相邻位置入手,引导学生辨析地理事物位置、范围,让学生学会析图、绘图、填图。

2.分析法。地理位置反映了地理事物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运用分析法讲述地理位置,有利于学生把握其总体特征。如,教学我国的地理位置时,教师运用分析的方法逐一讲述我国所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征、意义,进而形成“我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认识。

3.对比法。地理位置代表一个特定空间,教师将不同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加以比较,既能够突出各自的特点,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从所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对非洲和南美洲进行比较,既可以突出两大洲各自的特点,又可以揭示其区域地理的某些特征。

4.联系法。地理位置涉及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讲授某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意义及对其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深刻阐释地理位置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地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关系。

5.讲画法。即教师在运用语言进行讲授的同时,把所叙述的知识要点用各种图形符号标示在黑板上。这样既有利于揭示知识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又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通过视听结合掌握有关知识。

上一篇:谈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 下一篇: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