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冷思考

时间:2022-09-16 02:26:54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冷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这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片面追求课堂的电化性、多彩性、有趣性和华丽性,造成了教学应用中的一些误区。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拙见,与大家共享。

【误区一】追求“外在形式美”,忽略“内在本质美”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集声、像、图、文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堂中大量运用复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做法违背了学科规律,多媒体喧宾夺主,虽不能说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也有“请君入瓮”之嫌。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课件漂亮而有童趣,每幅图片上都有可爱的小动物……课堂上,教师一会儿引导学生看惟妙惟肖的图片,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一会儿放映乌龟爬行、骏马奔驰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它们的速度;一会儿又让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尾。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似乎是一堂很“成功”的课。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教师在课堂中满堂问、满堂操作,学生忙个不停,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好吗?此外,低年级最重要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落实了吗?语文课堂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了吗?

【剖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和空白,留给学生更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在引导学生阅读“二小牺牲”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播放了一段八路军打敌人的录像,场面非常激烈,可惜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乍一看,有些令人遗憾,但正是这一“残缺”实现了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对话热情的效果。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教材中无声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使他们在想象中领悟了语言丰富深刻的内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享有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享有充分的时间与言语作品直接接触,在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孩子的想象是世界上最美的,是无可比拟的,有什么能代替呢?我们有什么权利在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同时,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呢?

【误区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如今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公开课展示时,首先是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到网上搜索或自己制作课件。在他们的意识里,有了课件才能上好一堂课。于是,从课堂导入到课堂结束,教师直接将教学内容全部“搬”到了屏幕上。教师很少,甚至没有使用过教科书。有些低年级教师甚至让学生把教科书放在了抽屉里,只注重学生视觉的运用和训练,而没有让学生的其他感官一起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整个课堂成了一场“动听”的“音乐会”。

【剖析】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教师应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才能发挥出效果。例如,在《蜗牛的奖杯》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辛辛苦苦地制作了“蜗牛与蝴蝶、蜜蜂等比赛飞行,最终遥遥领先”的动画片,但教学效果并不好。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环节时,简单地画了几个小动物的图片,课上让学生拿着这几个小动物的剪贴图,上黑板来模拟演示比赛的情境,结果学生通过演示,正确地表达了课文的内容,特别是理解“遥遥领先”这个词语,学生拿着蜗牛的贴图,一下子跑到了黑板的前面,把词语的意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注重传统手段与现代媒体相结合,这样才会相得益彰。

【误区三】多媒体“统治”课堂,人性化的沟通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互”所取代

我们发现,在很多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往往把知识的传递通过多媒体来实现。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对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却忽视了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了一层障碍,学生关注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着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教师的地位已经无足轻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是无从谈起。

【剖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肢体动作、神态等。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个高高翘起的大拇指,这样的鼓励、激励远比电脑表扬要强得多,给学生留下的回忆是永远难以忘记的,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有最大可能地发挥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误区,才能显示出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真正实现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上一篇:谈“三研六导四促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构建 下一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