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息视域的儿童语文教学

时间:2022-09-16 12:24:05

基于全息视域的儿童语文教学

[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是教学的碎片化思维――只着眼于单篇文本,只着眼于 “语感”“段感”。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采取全息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将大数据开放,让语文更具全息效应;要展开主题整合,让教学形成全息互动;要将场域融通,让儿童形成全息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全息视域;数据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35-01

当下语文教学的低效,究其原因在于教学的碎片化思维――只着眼于单篇文本,而没有一种主题整合意识;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只着眼于 “语感”“段感”,而缺乏应有的“篇感”“文感”。全息视域将文本置于教材的主题中、母语的整体框架内、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之中,尝试用一种结构观点、主题思想、系统思维和整体视野来考量具体的语篇教学。

一、全息视域: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儿童语文教学

罗杰斯指出, “全息”即系统之中的一个微单元都包含整体或母体的全部或部分信息。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相互阐释,所以有学者提出 “互文教学”“群文教学”。基于全息视域,语文教学的全息教学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语文文本中的字、词、句、段与文本的整体篇章之间存在着全息性,即通过文本中的文眼、核心表达、承上启下的段落等能够折射出文本的整体意趣。如,教学《月光启蒙》,可以以“启蒙”“月光启蒙”为主线串起一系列课内外信息,让学生在感受文字隐藏的亲情的同时,唤起他们生命里的各种启蒙教育的记忆等。

二是语文文本本身具有全息性。文本是作者生命实践活动的灵动表达。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心路历程、创作背景、时代信息和复杂的生命体验。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解读出萧红快乐、自由自在、幸福的童年,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萧红的经历,让儿童更深刻地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三是语文教学的全息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板块的设置还是教学课时的划分等,都能展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凸显全息视域中的儿童语文教学,是观照儿童、观照母语的真实体现。

二、全息视域:儿童语文教学的实践建构

全息视域中的儿童语文教学将从范本解读、样本阅读走向全息阅读。全息阅读是对语文教学的革新,将阅读的时空真正还给儿童,将儿童语文阅读中的全部潜在状态、隐蔽状态信息置于全息视野下。

(一)数据开放,让语文更具全息效应

在信息时代,许多即时信息扑面而来。儿童拥有着教师无法想象的信息。因此,基于全息理论下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视频音频对话,微信、博客、朋友圈……让儿童的信息接收显得强大。基于全息视域,语文教学的主体将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笔者融入互联网中的文字、画面、音频、视频等,构建了一个强大、开放的大数据库,让语文更具全息效应:播放纪录片的《话说黄河》,生动的解说丰富、鲜活了教材文本的语言,气势磅礴的黄河更加映衬了艄公勇敢与智慧、机敏与镇静。这些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全面。

(二)主题整合,让教学形成全息互动

主题整合让教学各元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形成全息互动,包括教材文本间、教材与儿童经验(生活)之间以及教材文本与母语的全息互动。教材中存在着许多“类结构”(即主题相同、相近的结构)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应彰显文本“全息态”的整体之美、逻辑之美,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对文本主题进行整合优化,凸显其核心价值。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郑和远航》、第六单元的《大江保卫战》、第七单元的《水》,笔者基于“人物主题”的视野对三篇课文的场面描写进行对比:郑和扬帆远航的动态与静态描写,“抢修大堤”的全景描写与特写,“雨中洗澡”场面的详写与略写,使学生对场面描写有了更全面具体的认识,丰富学生写作验。

(三)场域融通,让儿童形成“全息认知”

全息视域中的儿童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为此,教师要融通儿童学习的不同场域,丰富儿童的信息。在全息视域中,儿童应直面信息本身,展开关系思维。“关系思维”能给我们提供许多新的文本解读视角。例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如果仅仅局限于探讨爱因斯坦“平凡中的伟大”,儿童就很难走近爱因斯坦,也很难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伟大。为此,笔者让孩子们课前搜集资料并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形成对爱因斯坦伟大的全息认知。

基于全息视域的语文教学过程是儿童自我的生活经验、文本阅读经验与教材文本展开碰撞、对话与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儿童寻找“全息元”,引领儿童与教材文本展开全息互动,通过多场域的融通,形成儿童对语文的全息认知。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童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浅探 下一篇:莫让“长鞭效应”频现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