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时间:2022-09-16 12:09:5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高校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文章在分析制约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因素的基础上,从营造创新氛围、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构建了一套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教育体系,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29-04

大学是进行教育和从事研究的场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期[1]。然而伴随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峻挑战。当各大高校在深化大学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时,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标。因此,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健全和完善创新活动运行机制,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的目标之一[2]。为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一)学生的个人原因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持不积极的态度,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会耽误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应将时间与精力用在专业领域,而不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即使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也有许多半途而废,因为创新活动所运用的知识是综合的、过程是持续的,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所以部分学生选择了逃避。许多高校对科技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有个别动机不纯的学生只是想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其本质和初衷,达不到科技创新的目的。

(二)培养模式落后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目前高校大多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

用,也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总体看其人才培养模式仍以理论教学

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尽管随着高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认识的提高,课堂实验也不断增多,然而效果却不明显。除了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消极应付外,实验性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内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不高。许多高校在开设新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时缺少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加上师资力量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另外,有些高校,特别某些独立本专科院校发展速度过快,其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跟不上发展速度,也是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3]。

(三)教师的繁重科技任务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面临教学和科研孰重孰轻的认识问题。现在高校教师的额定工作量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有大量的科研任务(如科研项目和论文要求)。科研工作与职称的评聘、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而教学工作相对而言是软指标,所以在现有的评聘考核模式下,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硬指标,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得不转移到科研上,于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出现了偏颇。所谓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任务,从形式上开展一些动员,虽然

也制定一些改革措施,但实际上多停留在口头上,并未落到实处,使创新能力培养变成“口号教育”,走走过场而已;还有一些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要求本科生对本学科前沿热点问题进行应用性研究,超过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确,另一方面是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缺乏必要的调研和思考,只是应付科研教学任务,造成在实际中无法真正实施[4]。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是民族腾飞的基石,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大学是现代社会人才培育、知识传承、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分析制约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原因,科学合理地策划,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从营造创新教育气氛、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一套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强化科技实践活动,营造创新教育气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观念问题、认识问题,就是要树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在大学里,只有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树立起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才可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如科技专题宣传、报告、演讲(特别是一些大师的报告或演讲)和各种科技竞赛等。通过组织全校性或全院性的科技创新项目计划或科技竞赛,有选择性地立项资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使学生置身于创新活动教育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对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表现出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主见的学生,特别是对所谓的“怪才”、“奇才”多一点宽容和鼓励,尽可能地正确引导并创造相关条件,以免扼杀了他们的激情和创新思维。对在探求科学知识和尝试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错误,甚至得出了不科学的、有些荒谬结论的学生,不要去指责或嘲讽,此时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需要教师和他们一起去总结成果和寻找失败的原因[5]。而这一切都需要大学有一个宽松、宽容、能容纳个性的创新教育环境。

(二)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宽厚、坚实、新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例说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训练3部分组成。(1)理论教学包含3部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共2 446学时。公共基础平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包括人文社科体育基础、计算机基础等,约占总学时的36%。(2)学科基础平台包括高等数理基础和土木工程制图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约占总学时的26%。(3)专业核心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按专业大类建立了专业基础平台,有利于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约占总学时的38%。专业课程分3大模块设置,即建筑工程模块、道路与桥梁工程模块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模块,满足不同方向学生的需求,突出实用性。除理论教学外,还开设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42.5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和3个学分的创新教育,其中3个学分的创新教育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实践项目等途径获得。这样实践教学模块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历练了创新的过程。

上一篇:老妈“辞职”记 下一篇:“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