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走上讲台 专业化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时间:2022-09-15 11:52:40

辅导员走上讲台 专业化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自清华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高校辅导员的性质和角色一直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进入21世纪,随着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变化,党和政府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进行了重新定位:“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在学生德智体三方面中,辅导员的工作属于德育的范畴。“根据教育规律,每一种教育都不能在单一措施中充分实现,作为意识形态高级形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更是如此,这就要求作为负责某个班集体的单一辅导员,必须使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课堂,而辅导员工作的其他内容如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技和学术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奖、助、贷、勤、免工作也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利用课堂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教育对象广泛,教育内容同一的情况下,最高效、最科学的教育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这是被中外教育史记载和实践证明了的。因此,辅导员利用课堂进行教育是其职业性质和工作内容的必然要求。这种以前一直没有被辅导员充分利用的教育方式,在新时期强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背景下,势必要被强调并充分挖掘和使用。

一、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需要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以及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以班团组织划分学生群体的方式随着学分制以及当代大学生交流、交往方式的变化逐渐淡化,而以宿舍为单位的划分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们交往的群体呈现虚拟化倾向,他们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在网络上组成群,这些群人数不定、来源不定、行踪不定,很难把握;各种各样的社团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圈子和小集体,不同圈子的思想观念各不相同,甚至是有着较大的区别。新的特点表明:过去曾经被广泛认可、非常有效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式现在作用已经不明显了,这给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他们更加深入学生,更加细致地工作。但是,现实的条件限制了辅导员功能的发挥,教育部规定按照师生比例1:200的标准配备辅导员,实际上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一般都大于这个数,辅导员没有精力,也没有足够的渠道深入到所有的学生中间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以课堂为中介,可以定期与学生保持紧密、全面的接触,增加交流、交往的频率,同时,通过学生作业、考试等可以批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把握整体学生的思想倾向。

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主动、迅捷地帮助学生掌握共性的知识,宣讲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市场,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个别咨询,将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效率,又提高了质量。

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处于尴尬的地位,虽然被承认是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沦为“学生保姆、勤杂工、警察”,陷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缺乏学科的依托,因而长期得不到尊重和重视,普遍缺乏职业归属感。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们开始探索出路,为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前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被提上日程。“高等院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依托于某一学科,系统讲授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或学生事务管理课程是改变自己的另类形象,提升自尊的突破口。因为上课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既要求具备相当的理论功底,逻辑思辨能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又要求了解学生的接受规律和兴趣点,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能够高质量完成一门课的教学全过程,足以证明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首都师范大学辅导员上课情况

首都师范大学辅导员在2007-2008学年《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门课程中担任授课教师,收获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课程:全校本科生必修课,开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一些重要的成长课题,促进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并掌握一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以积极心态开创有意义的人生,为优化心理素质打下良好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全校本科生必修课,开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安全外交形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他们成为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具有较好的个人能力,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代新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全校本科生必修课,开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法规、获取有效就业信息、调整就业心理、掌握就业技巧,最终实现及时就业、成功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全校本科生必修课,开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恰当树立目标,理性选择职业,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规划职业生涯,从而有效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总之,辅导员以课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的教育,是其专业化建设的尝试。通过短短一年的实验:已初见成效,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体会到了职业的价值,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方向已经很明确。我们认为: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这种方式可以成为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路径之一。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上一篇:为语文教学插上“鲜活”的翅膀 下一篇: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探究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