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中的宗教意识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11:43:03

电影创作中的宗教意识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将西方电影置于基督教这个人类宗教的一大体系背景中,以二战后好莱坞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创作中体现的宗教意识有助于从神秘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总结并阐明宗教意识对电影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宗教文化;好莱坞电影;电影艺术;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西方的宗教文化通常是指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在西方不仅仅是一个神学体系、一种意识形态,且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化的深层,成为社会最根本的文化意识、社会意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基督教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具体表现在以基督教、基督教艺术为题材或者在影片中体现出有关的宗教观念、宗教教义、等。西方电影史上的著名导演大都涉足过宗教题材的创作或者直接在作品中探讨过问题。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通俗和大众的现代艺术方式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自默片时期起,宗教相关题材就引起了好莱坞导演们的关注。1916年格里菲斯拍摄的《党同伐异》中的第二个故事便是以“基督的受难”为主题。之后,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基督教始终密切相关。

一、宗教思潮与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宗教意识

1.宗教复兴运动与好莱坞史诗电影

20世纪的第一次宗教复兴运动在50年代开始兴起,这次复兴运动也被称为美国的第三次宗教大觉醒。二战后,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都市化、核威胁等让美国人深感不安,冷战时期的世界两极化格局让美国人急需精神的慰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政府与宗教团体都认识到这是一个让日趋颓势的基督教重新复兴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宗教复兴运动因此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精明的好莱坞老板们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宗教复兴思潮。为了使当时的好莱坞电影走出低迷,他们利用宗教题材大做文章,拍摄了众多宗教题材的史诗电影。于是,宗教史诗片繁荣一时。1950—1962年期间,每年的票房之首基本上都是宗教史诗片。美国福克斯公司1953年拍摄的反映罗马帝国早期基督教传播历史的《圣袍千秋》、派拉蒙公司1956年首次使用新型宽银幕“维斯塔维兴系统”隆重推出的《旧约》史诗《十诫》,以及米高梅公司1959年出品的堪称宗教史诗经典制作的《宾虚》都是这一时期电影的杰出代表。

60年代,好莱坞制作宗教史诗的热情仍旧不减。各家电影公司又先后拍摄了《万王之王》(1961)、《巴拉巴》(1962)、《天火焚城录》(1962)、《万世流芳》(1965)和《圣经·创世纪》(1966)等影片。以拍摄“圣经题材”的史诗性巨片而著称的西席·地密尔坚持认为,拍摄宗教史诗片的目的不能仅仅出于宣传《圣经》的教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壮观的景象、生动的人物、戏剧性的情节和电影化的表现手段去表现人类的罪孽和灵魂被拯救的必要性。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宗教复兴引发了好莱坞电影宗教史诗热,而这一时期好莱坞出品的大量优秀宗教题材影片既对这次的宗教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美国人精神的安慰。

2.福音派复兴运动与好莱坞福音电影

70年代开始的美国宗教复兴以基督教福音派的兴旺为主导。“福音派”(evangelicalism)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vangelion,现在主要指一种超越宗派的宗教趋势。这一趋势强调圣经的权威性与充分性、基督十字架之死所带来之救赎的独特性、个人重生的必要性、传福音的必需性、恰当性及迫切性。保守的福音派势力不断加强,并且对政治领域进行干预和渗透。他们把传播福音与美国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提出要恢复“基督教的美国”,恢复传统的基督教正统信仰。这次宗教复兴是美国宗教史上的第四次“宗教大觉醒”,美国人开始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回归。

福音派复兴运动影响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的文化传媒也不例外。当时,福音派基督徒对美国文化的发展持不同态度。一些福音派基督徒对美国文化的世俗化进程非常不满,希望美国文化能够回归基督教传统价值观,而也有众多的福音派基督徒成为了崭新的文化受众群体。作为美国文化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敏感的好莱坞电影也对这次宗教复兴做出了回应。《驱魔人》(1973)和《超人》(1978)是这一时期福音电影的杰出代表。《超人》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行为赋予超人救世主一般的角色。超人被父亲送到遥远的地球,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拯救者,但其父亲并没有远走,在关键时刻总会给予他力量。这与基督教中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是一致的。导演理查德·唐纳也曾经说过,超人被父亲送到地球正是《圣经》中上帝派基督拯救人间的隐喻。

近年来,好莱坞仍然拍摄了大量以福音派复兴为背景的基督教“福音电影”。这些电影或者用当代的电影语言重现《圣经》中的故事,或者将基督教信息蕴含在不同时空背景的故事中。福音电影中《埃及王子》(1998)、《蔬菜的故事·约拿书》(2002)、《耶稣受难记》(2004)、《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壁橱》(2005)、《耶稣诞生记》(2006)以及《面对巨人》(2006)等影片影响较大。在宗教复兴与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福音电影有机会给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可能是好莱坞愿意拍摄福音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宗教世俗化与好莱坞电影

随着科技的发展,圣经中的神迹逐步被破解,基督教信仰也随之慢慢流失。20世纪60年代,教皇召开的第二次梵蒂冈宗教会议体现了宗教改革的世俗化和自由主义倾向。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美国宗教也出现了世俗化倾向,逐渐把重点放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上面。尤其是90年代以来,美国基督教与世俗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正如美国神学家马丁·马蒂所说:“美国尽管仍保存着福音、道德、神圣法规、上帝、耶稣、教会圣灵、上天等信条,但已经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说得明白点,就是变得更加随俗了。”而美国宗教也试图通过世俗化的途径向艺术靠拢、回归,与当代艺术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宗教艺术的思维方式通过现代电影艺术接续再生,美国的电影艺术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沟通世俗社会与宗教神学新的桥梁。

上一篇: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 下一篇:场院(散文诗组)